■柳文彬/寧夏固原市委黨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論斷新理念新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又是我們黨和國家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要系統全面掌握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必須了解和掌握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其形成和發展源自三個方面: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深刻理解和辯證繼承;二是對人類社會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的辯證揚棄;三是對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理性分析和科學總結。從而形成了以自然觀、民生觀、發展觀和全球觀為核心的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習近平同志不但號召全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而且他的好多思想理論觀點都是在學習和繼承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為我們學習和掌握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必須要依存于自然。習近平同志的對此理解的極為深刻,而且非常到位。如他提出的人類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盡管提法不一,但所闡述的觀點非常一致。這種因果關系告誡我們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要與自然界友好相處,和諧共生,否則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這些論述可以說是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理論起點。
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提出了環境保護、節約資源、控制人口、興修水利、綠化祖國等生態問題的思想和舉措,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的生態建設思想和舉措主要體現在:一是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二是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貫徹到環境保護中;三是推進生態立法工作。到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系統地考慮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問題,并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指明了環境保護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將生態文明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個新要求,將之納入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布局中,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
習近平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把生態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等“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而且將其上升到國家五大發展理念之中,并且列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奮斗目標之中。反映了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思想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戰略性。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厚實的歷史根基。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成果武裝自己。”我們現在學習習近平生態思想不難發現,他的一個鮮明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論就是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之下,創造性地繼承和創新性地發展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思想養分。如習近平同志強調生態文明建設一定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構建文明與生態之間的良性互動模式,這和中國傳統自然觀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高度契合。再如習近平同志視察和調研講話中經常引用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體現的是對萬物生命的尊重,“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說明的是對自然的推崇,“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包含的是人們向自然索取時所堅守的取之有節、用之有度的道德操守。這些既表明習近平同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文化起點。
從人類歷史的起源和發展來看,著名文明往往興起于大河流域,大河流域水量豐沛,利于農業灌溉,為古代農業文明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但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人類需求欲望增加,便開始了對自然掠奪式的開發和索取,導致的結果就是森林植被的破壞,土地沙漠化嚴重,許多文明也因此而衰落。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那樣:“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近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中未能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霧霾問題,不但西方發達國家有,我國京津冀地區也非常嚴重。習近平對此講道:“霧霾問題,發達國家都有過,像德國的魯爾區、英同的倫敦、法國的巴黎和里昂都走過這個路,美國紐約、洛杉磯也是。”針對霧霾問題,習近平同志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我們提供了理論遵循和方法指導。但我們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里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把前人沒有意識到的和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解決好。可以說,對人類生態智慧的深刻解讀,對生態與文明關系的歷史分析,是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歷史起點。
對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理性分析和科學總結,始終貫穿于習近平施政經歷的實踐。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習近平就提出了“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的戰略構想。他還認為:人和自然打交道要注意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因為生態是一個綜合性系統。在福建寧德工作時,習近平生態思想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二是經濟發展不能破壞生態平衡;三是強調森林能夠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四是在擔任福建省省長之后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構想。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同志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進一步豐富。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有重大發展,提出了“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生產力。”;二是提出打造“綠色浙江”的戰略構想,將生態文明建設開始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融為一體;三是將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結合起來,提出高效生態農業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四是通過對經濟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規劃理念等方面的調整,“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帶來了‘金山銀山’,”村莊變綠了,環境改善了,村民變富了;五是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六是發展循環經濟,逐步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在對生態文明進行辯證理解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習近平在2003年正式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重要論斷。在擔任黨的總書記之后,習近平又不斷充實和完善這一論斷,最終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可以說習近平同志幾十年的生態工作經驗,是他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實踐起點。
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為中國政府環境治理提供了科學遵循,也為全球環境問題解決貢獻了中國方案。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全球觀,是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核心內涵。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無私的為人類提供了生活、生產和生存資料。藍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茂密的森林,干凈的飲水,肥沃的土地,與樸實的人類構成了美麗的田園交響曲。但人類為了發展,一味地開發,無限地索取,破壞了井然有序、和諧共生的自然觀,也受到自然無情的懲罰和報復。因此,只有遵循習近平同志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才是人類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之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共產黨人的宗旨使命和不變初心,更是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中為民情懷的主要體現。正如他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的那樣:“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要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正所謂: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
把綠色發展上升到國家發展層面,體現了習近平同志深邃的戰略眼光,也為人類永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方法遵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時,要確立符合地方實際和自然實際的發展思路,因地因時的規劃和選擇好發展產業。依靠科技進步,提高人們環保意識,使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良好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全球觀是習近平同志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的生動體現。擔任總書記以來,他積極呼吁和倡導建設清潔美麗世界,讓全人類共享天藍山青水秀的美好時光,參與全球大氣治理活動,貢獻中國環境治理的方案和智慧,傳播中國優秀傳統中的生態文化,舉辦世界性生態環境治理會議等,充分彰顯了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的責任和大國形象,也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