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穎/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羅素知識論主要包括三個主要內容:一是知識的經驗來源;二是知識的邏輯結構;三是知識確定性的探索。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包括了知識論的三個層面。并且依據對于知識的不同標準,可以將知識進行分類。按照知識所描述的對象,可以將知識劃分為“關于事實其自身所描述的知識”和“關于事實相互之間所進行描述的知識”,同時就馬克思的實踐觀,將萊布尼茨的單子論與其做了深刻的研究分析,并且將兩者做了比較,“非推理的知識”正是在比較過程中被提出。[1]
在知識的來源問題上,就事物的知識和真理的知識,羅素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并且比較了兩者之間的不同,羅素將事物的知識進行了分類,分為直接的知識和派生的知識。羅素提出了一切非直接的知識其都是來源于直接的知識,而親知的知識就是直接的知識。所謂非直接的知識,即派生知識,都是根據直接知識所推理得到的或者是對直接知識的一種描述。在對親知的知識進行描述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親知的知識。
所謂親知的知識,是指我們可以親身體會到的知識。羅素對親知的知識也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且進行了分類,分為感覺材料、記憶、自我意識、我們自己和共相五個類別。羅素在《哲學問題》中總結了五類親知的知識:
第一,感覺材料。他以這張桌子為例。當我們站在桌子旁時,我們意識到構成桌子現象的感覺材料-它的顏色、形狀、硬度、平滑度等。當我看到桌子并感覺到它的時候,我意識到了這些。當我看到桌子的顏色和形狀時,當我感覺到桌子的硬度和平滑性時,我完全認識到再也沒有比它們更加直接的關于它們自身的知識了。因此,構成餐桌現象的感覺材料是我們親知的知識,這些東西是我直接知道的。
第二,記憶。羅素認為,這是超出感覺材料范圍的首要考慮。他說,我們經常記住我們所見過的或聽到的所有觸及我們感官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然直接意識到我們所記得的,盡管對于所記得的是過去某一時刻的印象。所以對于記憶的直接知識是我們針對曾經的知識的起源。假若沒有了記憶,那么對于過去的知識就無處可談,即不會有過去的知識。同時,記憶也有其自身特點,就是所經歷的越多,切身感受越深,時間間隔越小,那么記憶的可靠性就越強。[2]
第三,自我意識。羅素指出,自我意識是指我們不僅感知到某些事物,而且始終意識到我們意識到了它們。當我看到太陽時,我總是意識到我看到了太陽。 自我意識是我們所有關于內在事物的知識的根源。
第四,自己。羅素在《親知的知識和描述的知識》及《哲學問題》中,一方面他認為,你可以在自省中親知自己,如果你認為你不能,那么就很難解釋自我意識是如何成為可能的。在他看來,可以被親知的自我不是傳統哲學的永恒實體,而是親知當下感覺材料的個體。另一方面,他否認他可以親知自己,因為很難在我自己的意識中找到心態,并且在審視自己時總是涉及特定的想法。在權衡了雙方的立場之后,他傾向于承認可以親知自我。
第五,共相。羅素指出,除了知道一些特別的東西,我們也知道我們將所謂的共同的,一般的想法稱之為“共相”。他用“共相”這個詞來描述柏拉圖的“理念”,“理念”與在某種意義上給出的特定事物是對立的。 “共相”是許多特殊事物可以共享的事物。羅素之所以認為我們可以直觀地接近某些共相,是因為他直觀地考慮了關系。我們不僅可以直接認識特殊的事物,而且可以直接認識特殊事物之間的關系。
另外一類就是關于事物的知識其本質為描述的知識。正如上文所提,親知知識究其本源是直接的知識,而描述的知識是以直接的知識為基礎,并在其上進行推理所產生的,所以亦成為派生的知識。描述的知識以親知的知識為基礎,可以說“派生的知識是根據我們直觀認知的前提有效的演繹出來的東西。”[3]描述的知識是以親知的知識為基礎所提出的,那么由親知知識向描述的知識轉換過程中,需要依據一些真理作為基礎,描述的知識是通過描述得來的有關事物的知識。描述的知識不受我們個人經驗的限制,在親知的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盡情的去理解與闡述。在《哲學問題》一書中,羅素就已經提出了描述知識的描述方式,其主要形式為“the so-and-so”。我們可以通過描述的知識擴大或者增加我們的見識,增長我們的知識。
關于真理的知識也可以劃分為兩類。首先,羅素把我們對真理的直接認識稱為直觀知識。在羅素那里,直觀的知識類似于康德的“先驗知識”。這種知識主要由那些抽象的原則組成,而這些抽象的原則卻是只對真理、邏輯和算法進行闡述。并且,在羅素的認知中,派生的真理知識包括從自明的真理所能演繹出的每一種事物。與此同時,事物的知識與真理的知識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對于事物的認識,則是認識與否都是可以的,對于事物的知識是可靠的。[4]但對真理知識的了解是非常不同的。 它將顯示真理與謬誤之間的區別。 也就是說,真理的知識具有二元性。
對人類知識確定性的追求是羅素生命中永恒的目標。眾所周知,羅素總是對知識問題感興趣,這與他探索知識的確定性是分不開的。 這在羅素的主要哲學著作中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羅素自始至終都沒有對知識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解釋。通過閱讀羅素的哲學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在羅素的一生中,羅素都是在不斷推翻自己的觀點,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反省與批評,對于知識在不斷進取,并且不難發現羅素對于知識是非常尊重的,他指出對于部分知識是可信的,對于部分知識則是需要持有懷疑的態度,還有部分知識則是只有某種程度上的確信度。
為了辯護知識的確定性,羅素認為哲學邏輯的任務是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和澄清邏輯結構。羅素這樣做的初衷是根據事實和命題之間的對應關系,對事實的各種邏輯形式進行分類。世界是由與最簡單的原子事實相對應的原子命題組成的。
1、基礎的脆弱性
在知識論的發展過程中,感覺材料問題首次也是由羅素提出的,他將我們對于感覺材料所具有的親知的知識當成是事物的知識所發展起來的基礎。然而,這個理論在現在的哲學領域中正受到部分學者的質疑與抨擊。反對者認為羅素所提出的觀點中的感覺材料這個概念是不確定的。在我們認知我們所接觸的事物的過程中,“感覺材料說”在某一種具體的認識和被認知之間產生了阻礙,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對于客觀所存在的事物無法全面去認識。
2、本質的批判
羅素哲學的知識論的興起與發展,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和西方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就羅素本人而言,其也是一名資產階級學者。因為羅素所提出的哲學的前提的本質就是“二元論”,他所提出的知識論也不能擺脫不可知論的傾向,所以,上述觀點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是毫無促進作用的,一定程度上具有阻礙作用。 羅素的作品中也有一些眾所周知的缺點。羅素有時表現出對細節的過度追求,而這是從事哲學工作不可忽略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