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輝/上海電機學院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國發[2015]50號),指出:“大數據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大數據成為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新機遇,大數據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將深刻影響社會分工協作的組織模式,促進生產組織方式的集約和創新。探索發揮大數據對變革教育方式、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支撐作用”。①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更多的數據沖刷著傳統的課堂教學。大數據時代給課堂技術的更新帶來非常方便快捷的手段,也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技術更新的同時也給課堂教學帶來難以避免的弊端,主要集中于一點:課堂教學數字化,教師似乎成為信息收集者而缺失了教育者本身應當具有的主導功能。那么,這牽涉到一個問題,課堂教學應該是數據化為主還是以人文關懷為主?課堂教育的存在價值體現在哪里?課堂教學傳遞的人文關懷是否依然成為教學的核心內容?答案是肯定的。課堂,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主要場所,它不但包含技術的傳授,更多的體現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傳道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目標需求,授業和解惑則是兩個更高層次的傳授,包含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互動。顯然,人文關懷不管技術更新到哪個層次,都是課堂教學的價值所在。
思政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實踐活動,顯然其本身具有更為深刻的人文關懷的內涵。黨的十七大要求:“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②明確提出了在思想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內容。那么,如何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將思政課堂的人文關懷體現的更為合理呢?
第一,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優勢,合理利用數字資源,為課堂思政人文教學提供客觀數據分析。大數據時代有不可替代的特點和優點。比如它技術的更新,圖表的引入更能顯示客觀性,也能夠清晰的理順邏輯關系。視頻資料的介入更能引發共鳴,啟發學生進行理性思辨。因此,我們要更積極的利用大數據時代給我們提供的便捷、客觀。在大數據時代的引導之下,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各項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處理,通過數據、曲線、圖表等形式分析當前的青年學生的心理特點、成長背景、心理需求、情感缺乏等內容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這些數據為如何進行課堂人文關懷的數字分析來說是必須的,也是傳統課堂教育不能提供的。這些客觀的數據分析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對人文關懷的內容及需求進行預判分析。預警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能夠預先杜絕不利問題的發生,能夠更好的引導課堂教學的方向。
第二,大數據時代更能體現因材施教的理論價值。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更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優勢,制定個性化思政教育。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能夠對學生的基本信息及資料進行個性分析和評定,從單個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入手,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思政教育方式,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思政教育內容,切實滿足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現實需求,使思政課堂的人文關懷更有針對性。大數據時代能夠更清晰的針對個人進行長時段的跟蹤和關懷。這些直觀的數據匯編和分析能夠制定個性化的人文關懷的內容和需求。如何建立這種系統化的個性數據分析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思考的新課題。總之,大數據時代的特點能夠更便利快捷的提供因材施教的技術支持。這是傳統教學無法替代的優點。
第三,大數據時代的思政人文課堂更具有時效性。信息更新速度快是大數據時代的另一個典型,它能夠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能提供更新、更優質的信息資源。這些數據的快速處理能夠進一步優化數據的調整水平,通過數據的動態變化預判方向轉變。信息的快速化必然使思政課堂的教學更有時效性,也更貼近學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和預期目標的實現。信息的多樣化能夠提供更多甄別真偽的條件,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給課堂教學提供有效信息。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信息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貼近時代的信息處理能夠給課堂教學帶來巨大的收益。比起枯燥的舊數據,新數據、新信息的引用對課堂教學的益處是不言而喻的。新信息的引用能夠給課堂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視野,對師生的思維提供有價值的幫助。信息的及時更新對于課堂教學來講是重要的,它不但能夠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能夠補充、糾正、更新理論的缺陷,使課堂教學的內涵不斷提升。信息的有效性能夠直接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尤其是高校思政課堂更需要信息的時效性,它更符合學生求新的特點。面對大量的信息,要認真甄別信息的優劣。
總之,大數據時代給高校思政課堂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合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和優勢,避免傳統思政課堂的弊端,是每一個教師需要深度思考的課題。解決信息的快捷、多樣帶來的弊端,有效利用信息。探索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堂的優勢和弊端,不斷探索新時代技術條件的優劣,將大數據時代與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創新應用相結合、為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創新奠定堅實基礎,對高校思政教育途徑拓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綱要[Z].2015-09-05.
②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