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素芳/湖北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作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大會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報告總共有三個大的部分,通過學習和研讀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有了全面的了解。
報告第一部分對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在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方面談到了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看到這些變化和數據我們對大學生的就業前景更加有了信心。同時也明確地指出就業創新能力不夠強,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提出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戰略;很多學校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實踐的場所和基地,創業一條街,創業孵化基地應運而生;大學里普遍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有專門的創業導師指導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和人力資源部門聯手開展多種形式、多個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一方面擴大了學生的就業面,另一方面也為社會提供了服務。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們就業工作中的短板,也是以后工作急需改革提升的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還是有待我們就業創業老師和同行們的共同努力,想辦法,開動腦筋。
報告第二部分闡述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也是我們高校每一個就業工作人員的歷史使命,如何引導和幫助我們的學生實現順利和快速就業,讓他們用所學的知識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真正實現“勞有所得,”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人生觀,腳踏實地干事,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做起,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改變個人和家族的命運,然后以更大的胸襟和情懷去關注民生,幫助和服務更多的貧困人。
報告第三部分從十三個方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進行了非常全面和精準的闡述。其中第四個方面標題是“堅持新發展理念,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發展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三型勞動型大軍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大膽投身于創新創業的洪流中,做時代的弄潮兒,告訴我們的學生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時代已經來臨;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讓每個人都可以各盡所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有創業導師的引導,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無數改革先輩的經驗,“就業創業一切都不是事”。
報告第七部分告誡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其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實現社會效率和經濟效率相統一,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啟示我們:在開展學生就業工作指導時,一刻也不能放棄對新型文化業態的培育,這種新型的文化業態就是不同企業文化的熏陶和浸潤,有了文化做支撐,學生就可以自己為自己制定職業目標,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有國才有家,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牢牢地捆綁在一起,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真正實現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
第八部分專題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說到了教育事業已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以上。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難題。其中專門提到了提高就業質量,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站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中西醫并重等舉措都為學生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就業渠道,也展現出了非常光明的就業前景。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的出彩搭建舞臺。縱觀十九大報告,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黨國家對青年學生就業問題的關心,關注和大格局的設計及謀劃。十九大報告也為我們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需要攻克的卡點,要舉全社會之力,開創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力大軍就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