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南 張麗云
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的文化環境以及文化交流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學生的素質教學也受到了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從而導致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興趣在削弱。儒家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和發展,加強學生的儒家思想文化教學是完善學前教育結構的重要方式。例如:高校在教學荀子的《勸學》時,在課前對荀子的儒家代表身份以及平生經歷進行大致講解,使學生對荀子的儒家思想文化的認知有較強的情感體驗背景,抓住六個“孰與”引導學生把握文脈和感情,著重講解“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過錯天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的含義,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天”既不能住在人的命運,人也不能依賴或者抱怨天,教師加強引導,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人應該做出努力的地方,人必須努力的思想,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的重要載體之一,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完善和豐滿自身的文學內涵,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首先,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對學生德育工作的影響重大。高校在進行儒家思想教學時,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并且適當結合時代環境,推陳出新,對“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思想進行教學,從而引導學生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樹立。其次,儒家程朱理學思想中的“格物致知”,對引導學生對探究學問有著重要影響,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運用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更好地綜合發展。優秀的儒家思想文化教學,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儒家思想文化內涵,加強學生文化素養的熏陶,還能夠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全面發展,培養高尚的意志品質,提高綜合能力。
高校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刻,對一切事物的認知都有著自己獨立的見解。在高校教育時段,教師應該加強引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制定儒家思想文化教學方案,增強其德育滲透功能,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課文《孔子拜師》時,教師可以通過文學實踐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在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中,對孔子不畏艱難險阻、認真求學的態度大為贊賞,以及鼓勵學生們學習孔子的求學態度,在日常學習中不懂就問,遇見困難要相伴辦法克服和解決,從而引導學生樹立對學習的熱愛以及對真理執著的探索精神,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
高校教育的儒家思想文化教學主要以儒家文學作品為主,忽視了儒家思想的情感滲透功能,未能真正發揮儒家思想文化的實踐價值。在高校儒家文學作品的教學中發揮其德育滲透功,將德育培養和文學知識有機結合,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文學基本知識的理解,優化傳統的高校儒家思想文化教學結構。例如:在傳統文化課堂上引導學生欣賞孟子的《人和》時,教師在講授孟子的人和思想時,將孟子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對生活的人生哲理初步講解,重點講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出推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增強德育滲透,使學生能夠體會孟子重視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鑒意義,引導學生探究人和的內涵以及人和的現實意義。在高校教育中加強儒家思想文化的教學,有利于改善傳統的枯燥文學教學結構,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增強德育滲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高校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教授基本的儒家文學知識以外,對其儒家思想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及作者的個人情感也要有所賞析引導。對儒家文學作品的引導講解是需要專業的儒家文學素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外,要加強自身的儒學文化素質,提高儒學專業知識。例如:在孟子的《民為貴》作品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的特點有清晰了解,并且對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含義精確理解,從而在高校文學教學時能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從簡到難,對學生儒家文學賞析進行正確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德育滲透,使學生對孟子“以人為本”的思想有進一步的了解,推動高校儒家文學教學與德育教育的相互滲透。
在當今教學環境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愈來愈被廣為推崇。立足于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上,教師們在確定教學目標、訂立教學方案時,能更好地貼切學生的德育教育滲透和學科知識教學。因此,在高校儒家思想文化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認知到學生的學習主導地位,在課堂的儒家思想教學交流中,轉變教師自身的身份定位,從教師轉變為學生的朋友,讓學生們獨立思考,養成自主積極主動學習的習慣,將德育教育滲透到生活的各方面,從而進一步發揮儒家思想在高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儒家思想文化在高校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完善高校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教學,不僅是時代教育下的要求,也是進一步推動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高校儒家文學教學中,積極開展儒家文學作品的實踐活動,將儒學作品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入的體驗儒學作品的情感,推動儒家思想發揮其德育滲透作用。例如:在學習《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時,基于其節選于孔子的《論語》中,可以開展課后閱讀《論語》、并且寫觀后感作文比賽的實踐活動,以此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儒家文學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對儒學思想的認知;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儒家思想家的舊居或儒學博物館,增強同學們對儒學的文化背景的認識。積極開展儒學作品的實踐活動,可以拉近了學生與儒家思想的距離,有利于優化學生對儒學思想文化的學習方式,提升文學素養,推動同學們的多方面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儒家思想文化教學是民族文化的有機載體,也是對學生德育滲透的重要形式。教師在儒家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立足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學習特征,采取多種措施推動高校儒家思想文學教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