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教育局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與精神層面的集中表達,先輩們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對我國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將傳統優秀文化與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相結合成為當前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
傳統優秀文化是經過長時間的文化演化形成的,它主要反映了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特點和風貌,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居于以下幾個特征,首先它具有世代相傳的特征,中華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與演變,雖然在一定的時期有中斷現象,但是總體來說它的發展情況是沒有中斷過的,因此它具有世代相傳的特點。第二個特征是民族特色,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中國特色,因此這也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主要特征。中華文化的第三個特征是歷史悠久,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和朝代,后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形成了夏、商、周、漢、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由此可見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最后,優秀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中華文化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它蘊含著豐富的內容。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比如在學習古詩詞文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中蘊含的優秀文化,這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大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滿足自身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不論對于哪個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多學習一些國學知識對學生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比如小學生在學習《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便于記憶和理解的著作時不僅可以領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而且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積極性。
實際上,所有的學科都在一定程度上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教師應該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品質精神,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歷史故事通過歷史故事讓學生學習歷史人物身上的堅韌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堅毅、頑強、勇敢等品格,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教育的根本任務礙于立德育人,歸根結底就是“如何培養學生、怎樣培養學生以及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的根本問題,而教師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應該自覺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于校園文化建設,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為此,學校可以針對教師的具體需求建設學習型工作室,讓教師可以醫學科為核心,以實踐為標準積極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要深入挖掘學科內容,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此外,學校還可以為教師提供優秀傳統文化培訓機會,重點提高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實際中的能力。比如學校可以聘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或舉辦全國“優秀傳統文化高峰論壇”來提高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從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要想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中的價值,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并從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出發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同時為了滿足當前形勢對教育的要求,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將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并將其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并不斷完善傳統文化與教學設計體系,從而整合課程框架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實現對具有傳統文化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探索。
課程是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因此課程的質量是影響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學校在課程改革與創新進程中,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教學相結合,發揮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價值,有利于學校實現立德育人目標。為此,學校應該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針對學生的需求開展相關活動和課程加強學校的文化建設。比如學校可以開展書法課程、楹聯課程、民族音樂等課程,并在學校舉辦相關的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
綜上所述,學校在課程改革中應該將傳統文化與教學相融合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素質教育要求學校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掘學生的潛能從而為學生今后生活與學習奠定基礎。為此,學校可以通過著力提升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構建科學體系完善校本課程育人目標以及針對需求面向學生培養核心素養等途徑來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