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藝術學院
漆藝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技藝,其教學具有鮮明的工藝復雜性與教學的特殊性。從已有的教學模式而言,大致有兩方面表現:其一,傳統手工作坊的師徒傳承制;其二,專業院校的漆藝教學。前者在古法和技藝傳承方面具有較強穩定與深入性,但革新動力弱,作品趨于保守。后者創新意識強但基礎技術薄弱。在國內部分院校,漆藝作為專業之一進行獨立招生,學生所學漆工藝大致有:脫胎、雕、填、刻、磨、堆、髹涂、罩染、鑲嵌、蒔繪等,應用于室內陳設品設計、首飾設計、日用品開發等領域中。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漆藝課程的授課方式及內容具有其自身特點。從課程屬性而言,屬于工藝美術專業中的必修課程之一。從課程周期而言,為期四至五周。鑒于本院漆藝課程安排的特點,傳統的漆藝課程安排并不能發揮其優勢,同時本院固有的教學特色及條件亦無法彰顯。經過思考將授課內容進行了改良,適當的調整授課形式、課程評價標準。實踐證明,具體體現在一下幾點。
首先,在漆藝設計與制作的課程結構層面做出改變。
第一,施行“寬基礎”的教學思路,豐富專業主干類課程所需的基礎課程的種類和內容。從前的工藝美術課程的基礎課大多體現在以平面思維展開的基礎課程中。雖然訓練的集中度較高,但缺乏立體造型的素養,其中包括立體器物的造型美感訓練、三維空間感受訓練等方面,基于此方面的思考在新學期的培養方案中加設了“造型基礎”課程,以作為基礎課程的補充,更好的服務于漆藝課程的學習內容需要。第二,調整專業主干類課程之間的排列順序。本院工藝美術專業立足于廣西以及西南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的應用設計。其中的專業主干累課程大致包括織繡、蠟染、木竹編織、漆藝、陶瓷、木雕、鍛銅等。課程操作難度有差別。蠟染、木雕、木竹編織、陶瓷、鍛銅等工藝較漆藝而言更容易入手[1]。由于學生的訓練多為手繪內容,并未有手工藝基礎訓練,手做能力和經驗積累幾乎為零。在專業主干課程中漆藝的操作難度及工藝標準較高,應置后于其他工藝課程,可以達到由淺入深的訓練目的。漆藝是以生漆作為主要原料進行設計加工,其附著的“胎體”材料較為多樣。從前的課程內容固定為以橡木為胎的漆畫創作以及木胎漆器的制作,器物造型受限。將漆藝課程與其他課程應用材料的整合,使漆藝作為依托于木竹編織、鍛銅、木雕、皮雕、陶瓷等課程的延續性應用設計。
其次,課程內容的安排同樣需要作出相應改變。主要表現在將漆畫訓練和立體器物的漆藝語言訓練內容整合,側重于立體器物美感的訓練及空間立體思維的培養。在材料的使用方面則更加重視綜合材料與漆藝的試驗性應用。本院工藝美術專業本科教學的培養在于廣泛的涉獵多種工藝門類在個人的作品中進行整合。從前的工藝教學處于單科獨立的狀態,沒有機會進行材料的綜合實驗環節,學生較難進行綜合性的實驗積累,在畢業設計中很難實現多種工藝的結合性應用。漆材料作為“涂層”之王,可依附多種材料進行結合設計,具有很強的結合能力,為漆藝課程的多樣化訓練方式提供了可實施性[2]。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應將授課重點致力于多種材料與漆相結合的試驗性研究,鼓勵學生多做實驗,掌握不同材料的特性,使之與“漆性”更好的融合。同時培養學生綜合材料的設計能力,使各項工藝優勢得以凸顯的同時加強作品中材料搭配的協調性以及工藝應用的多樣性,豐富作品面貌,打破常規工藝樣式,促進創新思維的培養。
再次,在課程的評價標準方面應同時根據課程結構、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從前的授課內容及方式更加注重在單一材料上的漆藝材料訓練,對單方面工藝的操作標準的要求較高,以漆工藝的合理應用和精細制作為主要的評優標準,兼顧學生的設計能力。如今的課程安排則更多側重于試驗性教學環節,學生的作品往往帶有很大程度的挑戰和風險,在作品的試驗過程中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種原因,相應課程的要求及評價標準也應作出改變,否則極易出現學生無法放手操作、不敢大膽嘗試,轉而傾向更為保險的既定樣式。如此,便違背了課程改革的初衷。經過思考,建議漆藝課程的評價標準應從重視結果的驗收轉變為重視試驗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困難的創造性思維方面。鼓勵學生大膽設想、積極動手、發現并解決問題,有思路有計劃的逐步推進試驗進度,掌握多種材料的綜合特性,收集一手創作資料。
漆藝作為中國傳統工藝中的奇葩是工藝美術專業教學中尤為重要的課程之一,如何使學生在較為短暫的課時訓練中得到更為實用的工藝技術和操作經驗,從而服務于日后的工藝美術設計類課程以及畢業設計課程是目前我院工藝美術專業漆藝教學中出現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傳統漆藝教學的研究以及對本院培養方式的研習制定出以上教學改革計劃,有不夠成熟的方面,將在日后的教學活動中進一步總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