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南通市五山小學幼兒園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發展本園的園本課程我們做了積極的探索。我們五山小學幼兒園周邊景點環繞,狼山公園、濱江公園、園博園,嗇園四大主題公園都近在咫尺。這些狼山周邊的主題公園是南通狼山風景區文化的重點景區,底蘊豐厚、名勝古跡繁多、民間文化豐富而又不乏現代文化氣息。既有“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的自然風光,也有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人文資源,社會資源。
幼兒每時每刻都在與環境發生交流,必然要求我們充分利用身邊的環境資源。如果能利用狼山主題公園這個獨特的資源為幼兒園教育服務,必然能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因此,我們幼兒園將狼山主題公園文化引入幼兒的課程,形成了《狼山主題公園文化》園本課程。
我們幼兒園中班年級組成員多次開展集體討論,確定了研究目標:(1)挖掘出狼山主題的文獻資料,選擇內涵豐富、幼兒易于理解和參與的內容,預設主題,設計相關案例。(2)選擇與幼兒生活、認知息息相關的內容,開展特色課程,促進幼兒發展。(3)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構建家園共育模式。
目標確定好后,到底該如何實施呢?作為第一次參與課題的我們嘗試著做著。我們年級組老師都去過狼山主題公園,為了活動深入開展,我們還特地從網上搜集資料和視頻,我們找到了南通市門票管理協會的黃會長,借到了狼山風景區從五十年代到如今不同時期的門票,將門票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加入到課程的設計中。為活動的設計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求班中的兩位老師全程參與,對幼兒在該主題中的表現、收獲、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記錄,主題結束后進行評估,了解孩子們在該主題中的情況,及時調整課程活動內容。注重教師在課題研究中的發展,要求教師能夠結合主題開設公開教學活動,同組成員共同商討活動方案,由一位老師擔任試教,針對公開活動,教師集體進行討論點評,讓試教老師了解該活動存在的問題,并集體修改活動方案,積累相關資料。
我們的實施方法主要是兩種方式,一種是研究性教學,一種是集體課題研討。首先是研究性教學每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主題,在語言《濱江公園公園真正好》我們就是首先帶領幼兒一起去過濱江公園,在那里參觀過相關的景點(沙池、鵝卵石、雕塑、江景……)回來后我們共同學習兒歌,幼兒有了實際的經驗,也能很熟練地朗誦兒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正好是3個老師上的同一堂課,每到一個老師上課,我們就去互相聽課,然后在聽取領導建議后,我們再作修改。同時還為下一次要進行的園本活動進行備課。例如,藝術活動《濱江公園的沙畫》和科學《認識濱江公園的鵝卵石》中為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我們就在學習材料的準備上下功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幼兒之間的相互交流等也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設計出一系列的園本課程:社會《我和媽媽逛濱江公園》、《嗇園農莊》、《小小記者訪民博園》;語言《美麗的濱江公園》、《濱江公園真正好》、《走進嗇園》、《民博園里逛一逛》;藝術《濱江公園的沙畫》、《嗇園大樹媽媽》(一、二)、《嗇園里的花》、《嗇園小金魚》、《鵝卵石作畫》、《嗇園里的樹》、《嗇園樹選美大會》、《可愛的小鴿子》;科學《認識濱江公園的鵝卵石》、《嗇園里的小金魚》、《嗇園鴿子吃什么》、《民博園里的古建筑》;健康《我和鵝卵石做游戲》、《嗇園農家樂》
幼兒園的發展越來越依托家庭社區的發展,與家庭社區的合作,可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使一致性的教育更有效地發揮影響。家長作為園本課程材料的提供者,盡可能為課程提供資源是家長參與園本課程建設的重要形式。一種是準備一些圖文并茂的關于狼山主題公園文化的知識卡片。另一種形式是家長利用休息時間帶孩子去公園親身感受。家長作為幼兒園活動的參與者了解了狼山主題公園文化當中的豐富底蘊、內涵,好多家長都說:“雖然我們住在這兒這么多年,但是對狼山主題公園文化我們確實知道的不多,幼兒園的活動真好!”這也是對我們的園本課程稱贊。
當然過程中,我們也會遇到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在課程教學中,有些應該可以帶領幼兒實地感受,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來獲取經驗和知識,但是有時礙于安全因素等客觀原因,缺失了許多這樣的實地教學機會。我們缺乏系統的課程的理論的學習和鉆研,以保證課題研究的科學化,架構合理的主題結構。比如制定的教學活動的目標不夠準確,有的活動的材料準備有點困難,教學內容的編排還有待精煉。針對這些我們自己也反思過,我們也邀請了南通大學的錢慧教授,一附幼兒園的特級教師方景融老師來給我們做了指導,這樣的指導交流對課題的實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我們也希望得到更多的這樣的指導交流的機會。
總的說來,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我們的孩子對于狼山主題公園文化具有濃厚的底蘊,獨特的地方特色,濃郁的鄉土氣息有了初步的了解。經過專家的點撥和引領,在此基礎上,我們更加注重挖掘旅游文化資源,同時滲透到我們幼兒園教學的各大領域中,讓幼兒更深層次地感受家鄉公園的文化,從而萌發他們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