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識教育旨在在大學階段為社會培育全面發展人才。通識教育研究者李曼麗認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教育;究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從國際上看,哈佛大學是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研究領域中影響力最大的代表之一。該校通過兩次課改,出版了舉世聞名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白皮書和紅皮書,明確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我國自1995年開始在部分高校進行了“文化素質教育”試點起,也逐步踏上了通識教育的改革和完善之路。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通識教育在許多高校都受到了普遍重視。但是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目前我國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中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師構成,以及學生對通識課的認識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在工科院校中,絕大部分工科背景的學生在人文素養和文化方面的積淀相對薄弱。他們自初級教育階段起所接受的教育基本可以歸為實用主義類型。一門課包括什么具體的技能培養,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怎樣的高分,可以在就業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是他們選擇課程的標尺?!笆欠裼杏?,有什么用”是很多學生看待學習甚至人生的金標準。而人文通識課從近期收益方面講價值很低,因此很少受到學生的重視。根據和學生近距離的接觸了解,大多數學生對人文通識課的態度是“為了修夠學分”。主要關注點在于選擇該門課程是否容易合格。上課態度敷衍,曠課請假頻繁。筆者曾調查過自己通識課班級學生,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表明他們日常很少閱讀文學作品,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學生認為他們不了解哲學,心理學等的社科人文學科的基礎知識。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學生認為人文學科很有趣但沒有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深刻體會到中學的應試型教育造成絕大多數工科背景的學生對文學藝術的感知力極弱。仍停留在對人文學科技術層面的學習,缺乏審美情操,創新能力,多元化思維,國際視野,及人本與博愛的精神。
通識課是一種“全人”教育,具有廣博性和基礎性的特征。因而要求教師既具備較高的專業學術水平也具備廣博的知識儲備。人文通識課教師不應把關注點放在技能培養和專業深挖上,而應更多放在使學生了解基本理論后提升其對該學科宏觀把握的高度,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升級價值觀上。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文通識課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既要做專才還要做通才。教師必須不斷通過學習完善知識結構,更新教學理念才能勝任通識課教學。但是目前的高校教師的評聘晉升主要與科研成果掛鉤。教師的科研負擔相當大,對教學的關注越來越低。而通識課在學校的整個教學體系中也相對邊緣化,更易被忽視。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沒有精力也沒有動力對通識課的教學進行深入鉆研。更不愿意投入到通識課專職教師體系的建設中。因此各大工科院校普遍存在通識課教師體系不完善的情況。即使通識課本身設計很好,但沒有合適的教師勝任,也很難將通識課的教學質量提高。這進一步遏制了學生選修通識課的熱情。
作為高等教育,大學階段的教育不應僅停留在技能教育和知識傳授層面,更應高瞻遠矚,承擔起培養具有遠見卓識的社會精英這一重要責任。人文通識課對于樹立人格,提升格局,擴展眼界,培養思維模式具有重要功能。但令人惋惜的是,國內的大學尤其是工科院校仍然在實踐中沒有很好地發揮人文通識課的作用,課程設置有很多不足。首先,人文通識課缺乏足夠的人力,資源和資金支持。許多專注于科研的資深優秀教師并不愿意承擔在教學中地位不高的通識課程。通識課教師們在教學中基本都是單打獨斗,因而教學內容,課程設計的資源渠道相對有限。人文通識課缺乏硬件資源支持。例如:一些需要購買版權的慕課,小規模在線課堂等等現代網絡教育資源技術都是很好的通識課硬件支持。這些需要學校重視和投入資金。第二,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通識教育重在“通”而不是“?!?,旨在打破學科專業的壁壘,建立一種跨學科學習交流的機會。而實踐中,通識課的教師往往把專業課內容直接嫁接到通識課中,或者僅將通識課中涉及的各個學科知識進行簡單堆疊。而沒有經過仔細消化分析,把各個學科知識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由淺入深,提綱挈領的重組。第三,教學部門重視程度不足。通識課的邊緣化地位不是一兩天可以改變。地方院校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不愿把資金資源投入到通識課這片“不打糧食”的領域。少有高校設立建設通識課的專項資金,他們組織人文通識課課程建設,發展通識課專業教師團隊的積極性也不高。
管理部門應系統的組織教師參加通識課培訓講座,鼓勵各種形式的在職學習和進修,擴大教師的跨學科交流機會,從而使教師更好地積累通識課所必需的知識儲備。選拔有較強專業背景同時又具有跨專業學科知識的資深教師著力培養,有計劃有目標地逐步建立起通識課教師團隊。
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可通過聽課檢查,學生評教等制度監控通識課教學質量。對于質量較高的通識課采取獎勵性措施。例如在職稱評定上予以加分。利用多種方法鼓勵各專業的骨干教師投入到通識課的教學中,比如對通識課課時量計算方式予以更多制度傾斜。對名師講通識課給予資金補助。通過獎懲機制使增加教師通識課教學的積極性,從而納入更多精英教師的加入。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打破了各類學科的高門檻,成為了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渠道。2012年,慕課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國內外著名高校貢獻了各類網絡慕課資源。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國外著名大學提供了免費或學費低廉的在線課程。國內的清華大學也建立了清華在線課堂。這些網絡課堂都為通識課提供了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材料。同時,各大高校也應充分利用本地師資雄厚的高校資源,著力聘請兄弟院校的名家進行客座講學,通過互相學習,互為補充的方式促進通識課的發展。
網絡選課是目前高校采用的主流選課方式。在每門通識課上應當由授課教師詳細填寫課程介紹一欄。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課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方式。同時高校教學管理部門也應當建立合理的選課制度,保證學生選擇足夠數量的人文通識課程,使他們的知識框架更加趨于合理,而不僅僅是修夠學分即可。
總之,近些年來國內高校的人文通識課建設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希望引起高校教學管理部門的足夠重視,更好的引導通識課教育健康發展,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