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安科技大學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屬性是由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人所服務。在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當代的教育思想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會議上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大學生作為我國重要的人才資源儲備庫,怎樣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怎樣的教育理念更加適合當代大學生的發展,這就是我們需要去探究的。因此,高校大學生的教育理念應符合學生現階段的發展規律及特點,并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基礎,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而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新時期的高素質人才。
對大學生的管理模式往往只是各項制度的堆砌,用各項規章制度進行“批量操作”,根本沒有意識到個體的差異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往往采取的也只是單向的我教你學的方式,而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心智已經成熟的大學生而言,根本提不起興趣,也無法達到真正的融會貫通;在管理方面,采取補漏的管理手段和一系列的制度去衡量學生,無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個別處理,從而無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更不能達到新時期大學生的發展要求。
在以往的學校管理中,學校更加注重的是以學校和教師為主,缺乏民主性和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而學生充當的只是被教育的對象,難以參加到管理當中,從而制約了學生對新事物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人本原理在管理學中是指現代科學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核心,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根本,進而提高管理功效,實現預定目標。人本原理認為在所有因素中,“人的因素”第一。其中理念有兩方面,一是認為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要了解人、研究人必須從整個人著手;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與意愿,都有自己的能力和經驗,都有自己的痛苦和快樂。[1]因此在管理中,人占主體地位;相應地,在我國高校大學生管理模式中,也應該“以人為中心”開展教育管理工作。例如,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經從以往的單一性學生事務向多方面事務轉變,學生入校教育、學生資助、學生心理輔導、畢業生就業指導等多項工作的開展;“學生管理”也有了更廣泛的涵義,不僅包含“管理學生(人)”,還包括“管理學生工作(事)”;和以往制度疊加的管理模式相比,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意識到個體的差異性,更加注重學生參與管理工作,提升管理質量,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
高校必須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重視大學生的本體地位,不僅需要重視大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更需要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2]確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平等,是人本觀念在高校大學生的管理模式中最基本要求。大學生在高校接受教育和管理時,一方面充當被管理者,另一方面也成為管理者,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增加對管理工作的熱情,更加可以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管理決策中來,使管理模式更加民主化、合理化。
在高校的管理模式中,首先要認識到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他是學校中重要的一員,他需要教育管理者為其提供教育和管理的服務。在教育方面,教育管理者此時充當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為學生提供知識的專項服務功能,為學生的理論知識儲備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也應該加強自身素質,創新教學方式,運用一些優秀的教學手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可以通過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或者所關心的問題開展教育工作,例如學生比較關心的就業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安排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積累社會實踐的經驗,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成為新時期高素質人才。在管理方面,教育管理者扮演 “知心姐姐”的角色。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對社會充滿著好奇,但同時也有來自于各個方面的壓力,教師需要運用溫情化的管理方式,通過換位思考,掌握學生的內心情愫、內心想法和意見。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關愛學生,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問題所在,對學生進行開導,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只有我們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他們才能安心學習,投入工作,服從和信任你的管理。”[3]因此,管理者——教師更需要轉換角色,從以往的權威管理者的身份轉變成平等的朋友,這樣師生之間才能敞開心扉,相互理解,建立起新型以情感為紐帶的師生關系。
學生管理工作者、學生之間是一種雙向互動的作用關系。其實質是突破了傳統學生工作模式中單純的以管理為主的工作方式,而轉化為管理與服務并重的工作方式,其核心是包含了學生對培養目標的確定關系,重視學生的個性、自由、全面發展。[4]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逐漸展現出來,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高校在管理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例如鼓勵學生多參加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或者是定期召開主題班會,讓學生有可以交流展示的平臺等,營造激發學生潛能、師生平等交流的氛圍,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