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程/綿陽職業技術學院
從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對大學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中明確要求適時網絡思政教育,應用新媒體和新技術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和現代信息技術之間實現高度的融合。所以,在新形勢之下,怎樣全面發揮出新媒體資源所具有的優勢,對于持續提高大學輔導員隊伍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所具有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能夠保障黨和國家全面掌握高等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推動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之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們對于金錢之認知已在其成長過程中趨于固化,但部分大學生對金錢之認知具有相當大的錯誤與偏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說,處在偏離或背離的情況下。在這一背景之下,對大學輔導員教學來說具備了相當大的難度。成長之中因為潛移默化而產生的理念如果要通過高校輔導員的努力往正向加以轉變,尚存在相當大的操作難度。
新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獨立性很強,對互聯網知識的利用率相當高,這就表示傳統意義上的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如今無法發揮顯著的作用。與此同時,尚存在大量高校學生沉迷在網絡游戲當中而對輔導員教學缺乏興趣的問題,或一些學生在上網時接觸到有關知識而對高校輔導員所傳播的知識產生質疑,加上交流方式之轉變,這些均會造成大學輔導員工作難以開展好。
大學輔導員自身的素質能力也會對其在新媒體時代下開展工作造成影響。對那些年齡比較大的輔導員來說,因為其所接觸到的知識已經比較陳舊,而且這一群體普遍對如何運用新媒體知之不多,這就會造成新媒體時代下的大學資深輔導員們做好工作的難度相當大。對年輕的輔導員來說,因為年齡普遍比較小,其在輔導員專業技能上有可能會存在不足之處,而且萬一產生工作失誤,極易為學生們所發現,還有可能會被發到網上進行傳播,以至于工作難度進一步提升。
大學輔導員應當積極學習與新媒體有關的新知識、新技術,全面掌握新媒體運用手段,如此才能夠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用好新媒體這一新型工具。同時,大學輔導員還要主動參加教育部門以及本校所開展的各類業務培訓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與溝通能力,如此才能夠與學生開展良性互動。
新媒體所具有的豐富內容、快捷的傳播形式,不僅符合大學生群體的特點,而且還能夠很好地拓展高校學生們對外交往的空間。運用新媒體技術之后,師生間的相互交流變得更為方便,途徑也變得更為順暢。大學輔導員應對全面認識到新媒體的重要影響,妥善運用新媒體技術,結合學生們的各自特點,不斷提高大學生群體對新媒體內各類信息的辨別能力,從而做到更好地防范風險。
如今,大學生群體對于新媒體信息中關注更多的還是和自身相關的內容。有鑒于此,高等院校輔導員應對更為注重豐富校園活動,盡可能地創設出有利的條件,提供相應的平臺,從而為高校學生綜合能力之提升和多元性發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高校輔導員要積極鼓勵大學生群體全面參與到社會實踐類活動之中,以此來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最為關鍵的是,應對積極引導高校學生正確地認識與合理地運用好新媒體資源,切實發揮出新媒體所具有的積極影響,切實降低不利影響,促進其成長成才。
高等院校輔導員應當致力于發揮出引領作用,主動占領本校重要的新媒體宣傳陣地,把新媒體作為重要載體,更加嫻熟地運用好網絡平臺資源。要運用新媒體來主動傳播正能量,更好地發揮出新媒體所具有的教育、引領等積極作用。具體到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大學輔導員應對運用好本校各類主題活動、班級活動、團員活動等形式來強化教育與引導工作的成效。與此同時,還應對在新媒體平臺中主動發揮出引領與帶動的作用,全面運用微信公眾號、微博、QQ群以及校園貼吧等相關新媒體平臺,面向大學生全面傳播正能量與新思想,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們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總之,高等院校輔導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全面運用新媒體技術,從而指導大學生群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全面考慮到大學生群體在思政教育上的實際需求,與大學生群體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全面把握住大學生們的心理,從而為思政教育的深入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幫助大學生們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