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延安大學
抗戰時期,在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的領導下,邊區的各項教育事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毛澤東認為,1944年“由政府辦的高級一些的中學、師范學校現在有六個,邊區一百四十萬人口有六個師范學校和中學,這是歷史上空前的事情,是在共產黨的時代才發展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邊區各級教育行政機構“把整個邊區變作一個大學校,每一個鄉就是一個學校。所有的老百姓和干部都在這個大學校里學習生產,學習文化”,組織領導邊區的教育事項。
邊區教育行政機構的工作制度包括“巡視、報告、會議、獎勵競賽”,即計劃報告制度、分工負責制度、巡視檢查制度、考績獎懲,以及上述的會議制度等。
邊區教育廳從一開始就要求各分區、縣教育科建立計劃制度,以后逐步趨于完善。教育計劃按時間分,有年度計劃、學期計劃、月計劃;按類別分,有教學計劃,教育經費計劃、專題計劃(如冬學計劃、社會教育計劃、運動會計劃等)。
為了掌握情況,指導工作,按邊區教育廳的規定,教育廳各科室,各專署、縣、區、鄉,從下到上逐級建立了報告制度。報告要內容具體,數字確實,要指出經驗教訓,要多提建議。教育廳對邊區各縣的命令或指示,“重要的要縣長在縣政會議上傳達討論”。各縣第三科對區鄉可依縣的具體情況發單獨并且切實、明確的指示。
邊區各縣的教育計劃,均依照邊區教育廳指示精神進行制定。各縣教育計劃脈絡為:1938年至1940年謀求數量發展;1941年至1942年謀求提高質量、精簡整頓教育;1943年至1944年貫徹整風精神、總結經驗教訓;1945年至1946年貫徹邊區文教大會精神,既求數量發展又注意質量提高的全面發展;1947年至1948年戰時教育;1949年恢復發展原有學校,接收改造新區學校。從這些計劃和實施的情況來看,基本上都是從邊區革命斗爭實際和經濟文化建設需要出發,來制定計劃和發展教育事業的。
關于分工,鑒于各縣第三科科里人少,邊區教育廳要求第三科“不必分學教科員和社教科員”,“因為分了也是一把抓”。第三科科長“照顧全局”,會計科員照管科內工作,督學(或科員)按地區分工,“誰管那幾個區,誰就對那幾個區負全面的責任”。同時,邊區教育廳建立個人負責制,“每一項計劃,都規定負責人,負責督促工作的進行,檢查工作的效果。負責人并且要把工作成績隨時向主管機關作報告。”
巡視下級教育部門和基層教育情況,是邊區教育廳的經常任務。1938年邊區教育廳就設立了巡視團,后相繼改為輔導團、研究輔導室、督學室等。601根據中共中央1940年3月要求在上級政府的教育廳或部下成立專門的督學之類去分區負責巡視學校教育的指示,1941年10月,邊區教育廳要求,在各縣第三科設督學若干,“專負視察督導之責”。學校二十處以下的地方設督學一人,二十處至五十處設二人,五十處以上設三人,邊區“依照一定標準”選任督學,呈報教育廳“加委”。1941年邊區擬設六個督學,二十四個輔導員,每一個督學帶領四個輔導員,組成一個巡視團,到各縣去輔導工作。
鑒于邊區“人少,學校多,雜差多,半年之內不能夠走遍”,甚至“有的只附帶看一趟,有的根本就不曾去,去也是走馬看花”。鑒于這些情況,邊區教育行政機關的督學機構,深入實際了解情況,解決各學校辦學中的實際問題,督促和指導各學校開展行之有效的工作,這對邊區教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縣第三科負責巡視小學、冬學、夜校等。其巡視工作,大致可以分兩種:一是普遍巡視,即對全縣所有學校都進行了解;一是典型檢查,即深入、具體的了解情況,了解干部,檢查工作。1941年以后,各專署及縣第三科也設立了督學。但因干部缺乏,除邊區教育廳督學制較健全外,部分分區和縣的督學并未完全配備。
邊區教育行政機構還建立了考績獎懲制。1938年10月邊區教育廳認為,邊區1937年至1938年文化教育取得很大進步,原因之一就是“有時還發動競賽,利用競賽,鼓動大家前進。凡是成績好的就給獎勵,成績壞的就給以批評處罰”。1941年10月,考慮到“有功的未受表揚,有些不稱職甚至犯法的未受應得的處罰”,邊區教育廳要求,按每半年對各縣第三科干部做一次評定,建立獎懲制度。
參考文獻:
[1]延安整風運動編寫組.延安整風紀事[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
[2]陜甘寧邊區教育資料·教育方針政策部分(上、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3]劉憲曾,劉端棻.陜甘寧邊區教育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