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隨著英國工業化的開展,歐洲多國都選擇以英國道路發展工業。德國工業革命有著不同于英法的道路,其一是其發展的活力和迅速性,其二是對政治因素的依賴性。德國工業化是在政府支持下進行的,李斯特經濟思想、關稅同盟以及德國鐵路系統方面的優勢為經濟活力的迸發開辟了道路。
拿破侖戰爭以后,德國已由300多個邦減少到38個邦。對內無法擁有廣闊市場,而對外又無法與英、法匹敵,德國經濟正遭遇著重大危機。為了促進微弱的德國工業迅速發展,李斯特認為在這種危機時機十分需要國家的關稅保護。德國工業正處于需要國家扶持的階段,不能盲目采用英、法模式,國家保護政策是使得落后國家取得進步的唯一方法。但是李斯特的保護主義是有條件的,因為李斯特并不是從根本上反對自由貿易,他認為在國家所處的不同階段應該實行不同的貿易方式。而他反對的是先進國家所大肆渲染的自由貿易,這樣對落后國家是不公平的。
可是當時德國經濟學家深受斯密思想的影響,反對國家對經濟的任何干預。面對這種情況,李斯特提出了自己的學說。1841年,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問世。他在這本書里提出了產業結構演進五階段論和國際經濟關系演變三階段論,李斯特強調了國家利益在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工業化水平較低時,貿易保護政策是有利于國家發展的。此外,李斯特把鐵路和關稅同盟稱作德國的“暹羅雙胎”,①很早就意識到鐵路建設對德國有著極大的影響,并為德國鐵路建設勾畫了藍圖。
在德國現代化過程中,第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轉折點是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建立。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建立,德國工業發展真正進入革命性的“飛躍”階段。德國處于內外交困的狀況之中:頑固的分裂主義,各地區之間的關稅壁壘阻礙著經濟發展。國際方面,拿破侖的“大陸封鎖政策”取消后,德國國內市場被外國產品大量侵吞。德國各邦權衡切身利益,17個德意志邦國在1834年1月1日成立德意志關稅同盟。關稅同盟盟約規定:“廢除同盟所有的關稅和過境稅,在各成員邦國之間將實行貿易和交通自由”。②
在處于關稅同盟的德國將近三分之二的廣大區域內,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需求的擴大同時促進了德國工業恢復與發展。同時,統一市場形成,自由貿易的興盛促進了各地的工業原料的買賣,市場的自由買賣為各邦國進行工業化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進一步促進德國工業化。
德意志關稅同盟大改德國的對外貿易現狀,為德國的工業產品開辟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德國關稅同盟成立后得到多數國家認可,如1839年與荷蘭、希臘,1840年同土耳其等簽訂了一系列的商業條約,刺激德國國內工業化進行提升。在英國經歷了1837年的經濟危機之后,對外傾銷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德意志關稅同盟的貿易保護政策有效抵制了英國的商品傾銷,保持了穩定的德國國內市場,促進德國工業繁榮。
鐵路建設是近代工業文明的主要標志之一,這種新式的交通對于德國經濟發展影響極大。19世紀50、60年代,工廠大工業在德國確立起來。德國將國家經濟發展重心轉移到鐵路建設,開展工業化進程。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德國鐵路建設開始起步。1835年,在巴伐利亞建成德國境內的第一條鐵路,它的建成標志著德國鐵路運輸時代的到來。各個邦政府出于對本邦的經濟、交通和安全利益等因素的考慮,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鐵路在德國的建設。到19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德國鐵路交通建設逐漸完成。雖然德國鐵路建設起步較晚,但是建設速度很快。“1850年德意志鐵路網已達6044公里。1839年德國鐵路已超過法國,50~60年代接近英國。”③
鐵路的大規模建設打破了德國各地區和各邦之間經濟上的封閉隔絕狀態,相互間聯系和協作大大加強,促進了德國民族市場的發展,成為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事件,被普遍認為是當時欠發達的德國能后來居上的重要元素。
德國工業化在李斯特經濟思想、關稅同盟以及德國鐵路系統方面的優勢下進行著,在政府主導下,德國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就。1850——1857年上述三大條件對德國工業化是功不可沒的。19世紀30年代,德國開始進入工業革命時期。在一戰前,德國已經建立起了較完善的工業體系。
注釋:
①馬克垚.世界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4.
②蕭國亮.世界經濟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36.
③丁建弘,陸世澄.德國通史簡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9~270.
參考文獻:
[1]丁建弘,陸世澄.德國通史簡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馬克垚.世界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蕭國亮.世界經濟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邢來順.19世紀德國統一運動的再思考——近代德國統一進程三部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