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于2016年9月1日正式施行。《慈善法》第一章的第三條就指出《慈善法》所稱的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下列公益活動:(1)扶貧、濟困;(2)扶老、救孤、恤病、助殘;(3)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業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4)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5)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6)其他公益活動。由此可見,慈善的概念在不斷地擴展和深化,我們在清晰地認識“慈善”的同時,更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慈善”的未來。
隨著我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慈善事業的蓬勃發展,網絡慈善已然深入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成為了人們參與慈善事業的便捷渠道和重要載體。目前,網絡慈善的研究還未成體系,對于網絡慈善的概念也沒有形成準確統一的論述。學者張國良認為網絡慈善,即在線慈善,是指一些慈善團體或準團體利用因特網及其相關技術進行非營利性的籌款、組織志愿者服務及慈善宣傳等活動的總稱,
其主要對象是普通的網民。[1]學者梁偉琪則認為網絡慈善是一個虛擬的組織,以志愿的精神,通過網絡社會和現實世界的互動,推動面向公眾,具有實踐性的公民教育工作,讓更多的人投入參與慈善工作。[2]通過以上對網絡慈善概念的論述,筆者認為所謂網絡慈善,可以簡單地定義為,借助網絡技術開展線上和線下的慈善活動,從而傳遞現代慈善理念,實現慈善價值,弘揚慈善精神的一種新型慈善模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規定,只有慈善組織取得了公開募捐資格,才可以開展公開募捐活動,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和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開展公開募捐,募得款物也要由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管理。因此,現實生活中,那些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網絡平臺以及個人發起的慈善募捐活動都是非法行為。法律不禁止個人求助,但是對于那些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募捐,募捐所得善款皆流入個人銀行賬戶的行為是法律所禁止的。而實際情況是好多群眾并沒有相關法律意識,常常在慈善宣傳的煽動下參與募捐,最終善款去向不明,成為網絡募捐詐騙的受害者,慈善熱情大受打擊。
所謂公信力,就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是慈善組織獲取公眾信任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慈善組織行為能力的積淀,體現了慈善組織的透明度、在公眾中的信任度和影響力。[3]在網絡慈善的發展中,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強弱,直接決定了該慈善組織的命運走向。目前,我國網絡慈善組織成千上萬,發展水平也是參差不齊,隨著“郭美美事件”的發酵,網絡詐騙事件的層出不窮,再加上網絡慈善組織本身的管理漏洞以及缺乏監管,導致很多網絡慈善組織都因缺乏公信力而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
在調查實踐中發現,大多數網絡慈善平臺發布的日常慈善信息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傳遞信息淺層化、募捐信息不透明、供需信息不對稱。逐一進行說明,傳遞信息淺層化主要是指很多平臺發布的信息都只是就事論事、慣于敘述,并沒有深入挖掘其深層次的原因與內涵,理性不足而煽動有余,后續的實時追蹤報道更是缺乏;其次,網絡慈善的募捐信息不透明,這是很多平臺的通病和死穴,由于網絡慈善平臺的運營商在財務管理上的弱化,導致利益相關者不能在網站上查詢到善款和物資的收支、流向、使用效果等明細;最后,供需信息不對稱是由于慈善活動的開展受到時間、空間以及人員配置多方面的限制,導致慈善資源分布不均衡、信息匹配難度大,比如有些地區得到的資助力度很大甚至過剩,而另一些更加貧困的地方卻無人問津,這對于未來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
目前,我國的網絡慈善監管缺乏第三方評估機制,對于眾多的網絡慈善組織所開展的慈善活動最終的落實效果缺乏科學的考量,更沒有一套完整嚴格的檢查評估指標與流程,監管往往是走馬觀花,沒有落到實處。然而,對于網絡慈善組織來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缺乏優勝劣汰機制的結果是,組織之間不能形成發展合力,也不能形成競爭向好的發展氛圍,最終導致普遍落后。一旦發生社會影響力較大的慈善惡性事件,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結局。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頒布實施,我國的慈善事業進入了更加法制化的進程,《慈善法》的出臺可謂“十年磨一劍”,所以在實行中有關部門一定要把好關,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網絡慈善作為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過程中應時刻繃緊法制弦,進行頂層設計,進一步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具化配套的司法解釋,早日構建完善的法制體系。具體來說,政府有關部門要依法監管網絡慈善,扶持管理規范、公信力強、影響力廣的網絡慈善組織發展;社會一方面要依法督促網絡慈善的成長,另一方面更要打造一個開放、互助、友愛、共享的社會氛圍,為網絡慈善發展提供沃土;作為普通的民眾,則要積極學習《慈善法》,樹立現代慈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在依法參與網絡慈善活動的同時懂得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為我國新時代網絡慈善的可持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借助互聯網平臺,慈善事業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和創新,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由于網絡環境復雜多變,因而參與網絡慈善活動也存在一定的風險。近年來,個人信息的泄露、網絡詐騙詐捐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這就使得進一步加強網絡管理能力建設迫在眉睫。在此,政府應出面引導,組織有關部門對各個網絡慈善平臺按照標準規章流程進行一系列的整改規范工作。在準入環節上,可以堅持“寬進窄出”原則,[3]但是一旦進入就要接受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檢查,出現問題更要承擔責任,引入優勝劣汰理念,發展好的平臺進行多方扶持,經營管理不善者依法取締。要說明的是,在加強網絡管理能力建設過程中,把好信息質量關是重中之重。有關部門一定要嚴格要求網絡慈善平臺運作商提高對于網絡慈善真偽信息的辨別能力,主動挖掘信息背后的來龍去脈,為公眾提供全面直觀的第一手慈善資訊;募捐信息更要透明公開,實時向利益相關人反饋其捐贈物資的動態,接受公眾的提問和監督;還要建立募捐資料的備案存檔,方便進行長期的跟蹤回訪,保證慈善活動的效果。最后,加強網絡管理能力建設不是一句空話,必須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要綜合運用技術手段和專業網絡管理辦法降低互聯網安全隱患,凈化網絡環境,保證網絡慈善事業可持續發展。
筆者認為,要促進我國網絡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建立一個大型的規范的專業的網絡慈善資源共享系統,促使各個網絡慈善組織結成行業同盟,共享慈善資源,交流工作心得,合力促進網絡慈善事業的科學發展。這個網絡慈善資源共享系統,扮演著一個中介平臺的作用,它的一頭是大大小小的網絡慈善組織團體,他們把手中的人力、物力、財力、項目信息等紛紛上報系統進行共享記錄,適當的時候在這個平臺里尋求合作、尋求幫助,同時接受監督。而它的另一頭則直接面向社會公眾,進行慈善信息的發布,接受群眾意見反饋,隨時歡迎公眾深入了解有關網絡慈善的任何信息并加以解釋說明。在這個平臺上,還可以借鑒淘寶網經驗,構建統一的網絡募捐體系,公開透明地募集慈善物資,參照評價體系設置信用檔案。如果未來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發展覆蓋率廣,便捷性高、層次分明的同城慈善網,以慈善愛心超市的形式結合城市社區管理實現社會資源的補充配置,踐行現代慈善理念,弘揚慈善互助精神。
建立健全網絡慈善的監管機制,需要內外兼修。首先,行業內部要提高自律精神,在道德上,要明白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時刻將現代慈善使命牢記于心;在機制管理上,要加強組織內部的制衡監督建設,引入現代管理方式方法,用制度管人管事,杜絕“一言堂”、“官僚作風”等情況;還要形成行業間的自發監督機制,成立網絡慈善行業協會,對成員進行監督約束。其次,在外部監管方面,一方面要組建專業性強的網絡慈善監管團隊或者成立一個獨立的網絡慈善監管部門,從專業的角度出發對網絡慈善機構進行財務審計和規范性督查;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對網絡慈善行業的輿論監督,增強民眾的主人翁意識,在積極參與慈善活動的同時,鼓勵民眾通過多種方式依法進行不良行為的舉報,傳遞社會正能量。最后,要學習西方國家的寶貴經驗,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對網絡慈善組織進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對網絡慈善組織的自身構建、管理水平、未來發展等進行評估,公開表彰表現突出的組織,通報有較大漏洞的團體,提高監管效率,成為保證網絡慈善組織可持續發展的最后一道防線。通過構建全方位的網絡慈善監管體系,大力宣傳現代慈善精神,努力形成開放團結互助友愛的慈善氛圍,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每個公民都沐浴在慈善的陽光下,為愛而生,因愛而行。
參考文獻:
[1]張國良.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聞媒體傳播[M].第6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9.
[2]梁偉琪.網絡慈善[J].神州,2012(23):220.
[3]孔云梅.我國慈善事業發展中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防范[J].中州學刊,2011(5):137.
[4]謝瓊.國外慈善立法的規律、特點及啟示[J].教學與研究,201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