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齊哈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自主互助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兩個途徑,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地參與課堂教學,為了更好地把自主互助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首先需要明確自主互助課堂教學的原則。
1、自主學習階段教師的作用
論語中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任何一門學科,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自己思考探索的過程,那知識就不可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所以,在自主互助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在這個階段,教師首先要準確的告訴學生學習的目標和應該完成的任務,合理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觀察全班學生的學習動態,對于個別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出現的偏差予以指導,并控制學習時間。
2、互助探究階段教師的作用
互助探索階段主要是學生之間對課程的內容充分交流和探索的過程,在互助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交流的內容和重點,在互助的過程中應該觀察和傾聽學生之間的交流,必要時進行個別指導。對學生在互助過程中出現的亮點,要注意收集并展示,從互助過程中提煉共性問題并重點引導。
3、拓展提高階段教師的作用
拓展提高階段教師重在點撥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易混、易錯的知識點以及一些隨堂生成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教師結合本學科學習的規律、特點等方面進行歸納,不斷地指導學生進行思考。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拓展提高階段教師的講解不應該超過15分鐘。
4、總結深化階段教師的作用
總結深化階段就是要把握學生對當堂課內容的掌握情況,讓學生自主總結,然后互相交流收獲,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類,并及時對學生進行本堂課的評價。
在自主互助教學模式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和思路,要充分的尊重學生現實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育目的。
1、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引導,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被充分的調動,在上課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參與,暢所欲言,在自由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的思想發生碰撞。給學生空間,讓學生自主的進行交流、探究和展示,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
2、培育學生互助學習的習慣
在互助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進行交流和合作,不論是以多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還是以師友兩人進行合作,都要先就研討的問題進行個人的獨立思考,再在組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取長補短。要讓學生在互助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學習的能力在同伴的相互促進下一步步得以提升。
3、讓學生做到學用結合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精髓就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內化和外顯能力,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構建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運用不同的方法和視角,提高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能力。
開放性課堂就是不能使教學和課堂過于封閉,不能總是教師講授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具體的學習內容,創設一個開放的空間,師生之間教學相長,共同進步。所以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創設開放性的課堂:
1、教學思想的開放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把重點放在了對學生的知識傳授上,輕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培養。開放性地課堂教學,能夠把創新教育放在核心地位置,重視人的發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表現,將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統一。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斷的在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學習,把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2、教學空間的開放性
創設一個自主互助開放性的課堂,教學空間可以向社會延伸、向電子網絡延伸。教師可以讓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自主的選擇上課的地點,然后教師再根據本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有目的性地選擇教學空間,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中學習。
3、教學手段的開放性
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選擇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普通直觀的教具有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有錄像、電視、視頻、幻燈片、錄播教室等。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靈活的進行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在上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的提高課堂的效果。
4、教學效果評價的開放性
自主互助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評價應該是開放性的,以評價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主,對學生能力的發展進行重點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閉卷考試、單元檢測、當堂小卷、對話訪談等多種方式,對進步的學生進行表揚,對落后的學生進行激勵。同學之間形成互相幫扶的關系,使整個班集體都能不斷進步。
導學提綱是教師在上課之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教材的相關內容為學生設計的學生自學的材料。導學提綱不是把知識進行簡單的相加,而是為了解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分層次、有計劃地通過一些題目,指導學生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提前想到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組內的教師充分的交流,總結出最適合本節課的題型,展示在導學案上。
1、導學提綱的設計
(1)主體性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
(2)問題性原則:設置的問題應該結合教學的實際,符合新課標的思想和內容,同時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現有的認知水平進行充分的把握。把教材的知識點轉變成能夠自主互助學習的題目,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3)梯度性原則: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分層次的設置相應的情境。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關注,在設置問題時應該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盡可能全面地考慮到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得到提高。
(4)時間性原則: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總是任務量過大,不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還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所以,應該充分考慮時間性原則,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
2、導學提綱的使用
導學提綱是實施高效課堂的抓手,也是自主互助教學模式常用的一種有效方式。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該把它當成一條線索,把整個課堂串聯起來,發揮它的導學作用,在適當的時候,也要對學生進行指導,收集學生的反饋。
自主互助教學模式,除了應該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需要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合作。結合大量教學實例發現,在互助過程中,師友兩人互助小組比四人、六人等互助小組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師友兩人的互助小組與四人、六人的互助小組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四人或六人的互助小組進行課堂回答時,基本上都是小組內的優秀學生進行回答,小組內的其他同學基本不參與,所以這就造成很多學生學習興趣低下,不喜歡這個學科,從而還會影響課堂的氛圍。而師友兩人的互助學習方式,把課堂分成了很多個小組,兩兩捆綁到一起,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師友互助學習的原則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會傾聽,適時插話。學會傾聽不僅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也是我們應該具備的一種良好的品質。在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應該認真的傾聽,總結出他答題的要點和思路,如果有不同的想法和觀點,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陳述。
(2)捆綁式,榮辱與共。師友兩人為一小組,共同學習,互相探討,在回答問題時,學友先答,師傅進行補充,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兩人的交流,一帶一,調動全員參與課堂。
(3)不懂一定要問。學友有不會的問題一定要問師傅,師父不會的也要積極問旁邊的師傅,或者提出問題全班解決。
(4)不要包辦代替。師傅要積極的教給學友解答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學友學會自主思考問題,不應該直接告訴答案或者代替學友進行思考,一定要讓學友多說多做,不要產生依賴心理。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充分的進行師友互助,教師占用課堂小部分的時間,不斷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生從互助探究、互助釋疑、分層提高、總結歸納等環節,濃縮課堂的價值,讓學生在課堂中收獲知識和快樂,增長能力和智慧。
思維導圖是一種提高學習效率的手段,也是幫助記憶的思維工具。在使用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結合教學的需要合理的運用就會得到不一樣的效果。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自主互助教學模式和思維導圖的結合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習的效率,從而達到輕松學習,事半功倍的效果。
1、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中,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抽象概括能力,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學生構建思維導圖時,教師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讓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對比記憶,在腦海中形成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創建思維導圖,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
在自主互助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地利用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把分散的道德與法治課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和融合。當學生真正的理解了這些知識后,就會根據道德與法治課中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加工和處理,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學科的知識點,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總之,自主互助的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廣泛應用,更能提高學生的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更好的進行教學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孫梅.新課程標準下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研究[J].網絡財富,2010(3).
[3]靳玉樂.合作學習[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5.
[4]靳玉樂.自主學習[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5.
[5]張天保.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坦.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04(1).
[7]張紅,陳紅.自主互助學習形式下評價方式的創新與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