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俊/廣東省中山市坦洲實驗中學
2011年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需求。初中歷史部編教材充分體現了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培養學生重要品格和關鍵能力,也就是“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筆者在常規教學中一直堅持以史育人,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感悟真理、汲取智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
部編初中歷史教材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編寫的,教師要明確教授唯物史觀核心理論:
(1)社會發展規律,科學、準確地展現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規律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在七年級上冊《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中就可以總結生產工具:石器→青銅器→鐵器的進步促使社會不斷發展。到了八年級講清資本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的探索符合人類發展發展趨勢的。
(2)社會發展根源,社會歷史的發展的根源在于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讓學生明確不同社會主要矛盾分別是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矛盾、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3)階級斗爭觀念,社會主要矛盾的激化引發農民起義,使學生體現到階級斗爭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古代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都起了改朝換代的作用,是農民階級推翻地主的反動統治。世界歷史中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制度,中共進行民主革命都是階級斗爭,這一觀念貫穿整套初中歷史教材。
(4)群眾觀點,要讓學生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就是堅持全民族、全體中國兒女的斗爭,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不要脫離群眾、放棄群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要素都是相互影響的,綜合全部因素進行考量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追根溯源,一份史料說以一句話,堅守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
部編初中歷史教材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內容加強學習,讓學生形成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結晶,它在很大程度上擁有超越年代局限、體現中華文明永恒價值的特征,和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方向相近,同中華民族的利益和福祉相吻合,如中國古代史的教材中有9課專門介紹中國古代文化,內容包括科學、技術、文學、思想、哲學、史學、藝術、等諸多領域,包括歷史文化名人有45位之多,科技文化著作有56部,諸子百家蓬勃發展,儒道釋交融共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代代因循。課本還詳細敘述節氣與農歷、傳統節假日、娛樂休閑等。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直為華夏兒女提供精神支柱和心靈慰藉。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繼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汲取有益養分,不要一味追“韓”崇“美”過“洋”節日,守住我們文化的根、魂,滋養我們的文化家園,才可以配做“名副其實”的中國人,為實現偉大中國夢提供強大力量。
愛國主義是民族生存的巨大精神支柱,也是推動國家前進的強大動力,愛國主義是歷史教育的永恒主題,部編歷史教材滲透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讓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發展歷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世界。我們的祖先用汗水開疆拓土,用生命捍衛尊嚴,以智慧創造燦爛文化,借此學習這些知識就能夠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體悟到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形成國家認同觀念。如,中共在革命時期、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先鋒作用,教材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通過史實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的歷史經驗。課本中列舉不同時期的人物的嘉言懿行,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現代史部分中,通過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等史實,使學生從內心熱愛祖國,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革命時代雖已遠去,但革命精神、擔當意識永遠不過時。革命傳統教育是育人的重要內容。新教材展現了中共建立和不斷發展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中共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局面煥然一新,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改造不平等的社會,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先輩們不怕苦,不怕死,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的崇高品德。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學生挖掘、繼承和發揚。課本精選了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代表的40多位老一輩革命家的英雄事跡,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偉人故居、愛國主義基地等進行教育,教育學生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教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扎實做好新時期青年學生的革命傳統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價值觀教育是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學生能實現自我教育,心靈就會得到滌蕩,他們在反省中完善自我、修正自己,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既是中國古代王朝穩定的根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新教材增加了課后活動、知識拓展、相關史事等欄目將民族交融的過程編寫得詳細、鮮活,同時也突出了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強調民族交融是雙向的。通過中國古代歷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是自秦朝以來在不斷形成、鞏固與發展的。中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密切交往、交融,團結奮斗,休戚與共,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結成多民族一體的大家庭。課本中展現了春秋時期的民族交融、昭君出塞、漢與匈奴的和親、魏晉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元朝回族的形成,這些都是見證民族團結很好的第一手史料。
中國近代史中應該利用抗日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民族團結的史實,讓學生認識到民族解放、國家獨立是各民族共同斗爭才實現的。現代史中,課本詳細敘述了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中央政府積極扶持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開展一些活動,比如角色扮演《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唐玄宗冊封渤海郡王》;故事匯報會《寧夏西吉縣民族團結的故事等》。教師還可以拓展課外資源,不要局限于課本,可以發動學生搜集身邊與民族團結有關的文物、遺跡、影像資料等,走訪調查民族團結村的原住民,親身感受各民族友好相處、互相進步的民族情誼。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民族團結的種子植入學生心田,意識到各民族以及結成有命運共同體,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念,克服大漢族主義,最終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部編歷史新教材強調了我國領土主權的意識,包括國土和海疆意識。課本系統展示了歷史上中國的疆界演變與發展,尤其是對我國邊疆地區如西藏、新疆、東北、西南以及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所有附屬島嶼、南海諸島等,課本中有31處提到南海諸島,30處涉及臺灣以及釣魚島,10處涉及臺灣、澳門問題,都進行了有淵源、有依據的說明,證明這些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古代中國王朝對這些地區進行都了機構設立、開發交流、實際管轄。例如,對釣魚島及附屬島嶼史實的描述,表明釣魚島是中國人最早發現、命名和利用的,明清時期已將釣魚島列入防區,置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通過這樣的學習,就可以逐步培育學生的國家領土主權意識,增強國家認同。
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可以創造情景讓學生與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對話”、“交流”,教師眼中要有“人”,通過歷史上的“人”感化、感召現實中的“人”,為學生未來發展涵養人格、觀念、意識,幫助他們成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歷史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基干,歷史課程是中學生成長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要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特性——思想性、人文性、基礎性、綜合性,充分開發歷史課程的教育功能,這是歷史教師職責所在,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