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建筑大學
大學生就業關乎畢業生的自身利益,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定和諧。隨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建筑行業普遍呈現低迷趨勢,從2014年9月,中建總公司大幅減少招聘計劃開始,建筑類高校學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不安全因素也越來越多。
應屆大學畢業生往往缺乏生活經驗、對人際關系的辨別能力,往往由于好高騖遠或急于求成而被某些心懷不軌的人所利用。一些傳銷組織也會利用大學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誘導求職者誤入歧途無法自拔。其中很多不法活動都是披上了一層貌似合法的外衣,這對于剛剛走出校門,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考驗,同時這些不法之徒也利用了大學生涉世不深的現實情況,鼓吹“無需努力就可大量撈金”的所謂的營銷策略,在思想上先入為主,使得也些求職者誤以為可以不勞而獲,最終無法脫身。
國內目前比較有信譽度和知名度的招聘網站并不多,一些魚龍混雜的虛假網站打著招聘的旗號進行詐騙活動或者是集資活動也時有發生。學生登陸這樣的網站,無疑對個人信息甚至財產構成一定的安全隱患。特別是一些建筑領域的宣傳,夸大了對國家政策、地產信息的宣傳,使得求職者盲目聽信。
有些用人打折高回報的幌子,向求職者索要所謂的培訓費,同時承諾培訓之后有重要崗位提供、高回報,這些都吸引了求職大學生的眼球,他們也正是利用了大學生缺乏崗位經驗的心理,大肆斂財,而后不能兌現承諾,培訓費用白白打了水漂。
高校畢業生就業前都要和學校簽訂高等學校就業協議,但是卻忽視了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事實上,按照我國勞動合同法規定,簽訂勞動合同是對勞動者勞動權益的合法保護,對于薪酬、社會保險及相關勞動待遇都是一種保護,可往往被很多就業的大學生忽略,他們認為用人單位一般要通過實習考察一段時間,所以放棄了主張簽訂合同的權利。實際上,按照法律規定,即便是有實習期也要簽訂勞動合同,同時合同里要約定實習期。
出現種種就業隱患問題,既有求職者本人的心理因素和法律意識因素,同時也有學校和社會的監管因素。首先,很多大學畢業生往往為尋求快速就業從而缺乏了對用人單位的基本認知和對就業、擇業的基本認知,最終盲目擇業,從而被一些鉆法律空子的用人單位所利用。其次,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就業率,忽視就業質量,缺乏長期跟蹤、把關機制,導致一些資質不健全、存在監管漏洞的企業混入到招聘大軍中。第三、學校與行政部門沒有建立好必要的溝通和聯系,沒有形成校方和勞動監察機構聯合監管機制,造成出現問題時,學校處理能力極為有限,學生遇到問題不能很快找到解決出口和渠道,最終一些小問題演變成了熱點事件,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剛剛走出校門或者還沒有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原本對就業充滿了期待和無限憧憬,一旦遭遇就業詐騙,不僅僅是損失了錢財,還直接影響他們的心理,對于他們形成正常的人格心理將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如何充分研究大學生就業安全的表現形式及對策,就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學校應通過引導培訓機制的建立來彌補這一點,使得大學生能夠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選擇正規合法的用人單位。學校要綜合研究出現問題的原因,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健康的就業觀,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就業座談會等形式,使得畢業生正確認識求職經歷,了解求職動態和相關法律法規,避免盲目跟風。同時,學校要根據每年畢業生反饋的情況和對用人單位工商營業執照及相關資質的考察情況,建立就業預警機制,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防止學生登陸相關網站,陷入其中。
學校應時刻與就業者長期保持聯系,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特別是對于剛剛就業兩年內的畢業生要建立就業檔案,一旦出現問題,及時幫助就業畢業生找到正確的維權渠道,疏導他們的心理,及時和勞動監察部門溝通,對于在勞動法面前無形我素的企業應該給予依法處罰。大數據時代,高校應逐步建立高等學校就業跟蹤數據庫,其中不僅關注他們的就業動向,更關注他們的就業待遇以及合法性的問題,建立備案制度。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關乎青年一代就業觀建立,關乎社會穩定,只有全社會建立安全保障網,才能防范安全事件的發生,保障大學畢業生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犯。
[1]謝嘉嘉.論信息時代大學生就業安全問題[J].人才資源開發,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