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現在已經進入共享時代,運用互聯網思維來進行會計實務經驗共享能夠起到范圍廣、傳播快、反復學習的作用,傳統的會計教學模式應該在這一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
首先,多數會計專業學生并沒有會計相關方面的親朋,且對會計專業缺乏基本認知,選擇會計專業多帶有盲目性。另一方面,這類學生通常自學能力差,缺乏主動獲取會計經驗的意識。
第二,通常實踐教學被集中安排在學期末,這時候學生基本經歷了一學期的理論學習后以出現疲憊甚至厭學的情緒,實踐時往往只注重照貓畫虎地完成最后需提交的資料或文檔,缺乏運用理論知識進行與實踐結合的耐心。在頂崗實習中,一部分學生要么認為工作內容過于不相關且瑣碎,缺乏興趣,要么因為有難度的工作雖然有員工指導,但卻因為不同于學校系統教學,且時間緊張,環境生疏等原因難以短時間內吸收經驗。同時,這個學期學生離開了學校約束,還奔波中各種招聘會,精力和自制力都比較欠缺。
第三,現在的學生基本都手不離機,機不離網,是與互聯網一起成長的一代,且多數同學都有過運用網絡學習英語、駕考、計算機等方面的經歷,所以運用互聯網進行會計經驗方面的學習是可行的。
第一,現在的高校會計教師基本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很多都是畢業后直接進入教學崗位,理論知識豐富但沒有積累足夠的實務經驗。特別是層次不高的院校,學校教師人員流動大,畢業不久的青年教師居多,基本沒有會計從業經歷。
第二,企業在聯系頂崗實習單位時面臨較大困難。這是因為一個企業往往能提供的會計實習崗位并不多,這也意味著如果要真正上崗操作,學校需要聯系大量的企業。另一方面,會計信息涉及到企業內部資料,很多實習單位往往只給學生不真正涉及專業知識的簡單事務,學生在實習期間只能走馬觀花,所獲經驗有限。
第一,各企事業單位中,職位高的財會類人員,往往都是資深的從業者,多年實戰經驗的積累是他們立足的根本。豐富的技術型經驗,其實是可以分享和利用的。
第二,會計行業的從業者很多,但因為所處企業行業性質不同,從業者各自精通的領域有限,對于突發性會計問題的解決仍然需要借鑒學習同行的經驗。
第三,共享現象在我國已經形成大趨勢,具有豐富經驗的會計從業者進行經驗分享實現交流的同時也可增加收入?,F在有很多會計教育平臺都是只邀請財務經理級別以上的從業者來做的。
為了實現會計經驗共享,前期可以聯合多個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師、學生和一些有校企合作經驗的企業參與。首先,應聘請專業的網絡設計人員進行基本的可視性平臺的建設,形成基本架構;然后,一方面動員學生和教師進行網絡上現有視頻的收集和篩選;另一方面動員具有工作經驗的會計教師,或者相關企業從業人員,以視頻的形式記錄自己會計實務操作過程;第三步,平臺建設者將視頻的大小以微課形式處理。剪輯成10分鐘以內主題鮮明的小片段;最后,在平臺上發布資源,供學生免費下載或在線學習。
初期建設時的資源需要進行現有網絡資源的收集以及學校會計教師和相關企業的免費分享,費用不會太高,且開支多用于前期可視性平臺的搭建上。國家現在大力支持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可以此進行項目申請,取得國家經費支持,也可以進行教改項目申請,得到有關部門經費支持。人員方面,單個院校教師人數有限,有工作經驗的教師比較少,所以可以學校出面聯合多個兄弟院校進行參與,并實現資源共享。
共享經濟近幾年得到蓬勃發展,會計實務經驗如同共享單車一樣具有共享價值,也可以實現社會共享。但不同的是,會計經驗是利用視頻作為載體,在互聯網環境下實現共享,這種模式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比實體共享更便捷。
資源共享如果只局限于免費模式,隨著時間的發展必然會使分享者失去動力,導致資源更新滯后,不利于平臺長期發展。且校園環境參與人員有限,分享的資源會慢慢變少,只有發動社會力量,才能不斷為平臺注入持久新鮮血液。所以校園平臺有效運作一段時間后,需要通過一部分付費方式來吸引社會會計從業者參與,但仍可保留一部分基礎性的資源作為免費內容進行開放,而專業性越強、行業細分度越高、制作越詳細精良的內容則可以適度定價。
平臺運作順利后,除了視頻錄制外,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如直播進行經驗分享,以提高參與者的互動。但形式如何,平臺都必須進行質量監督,才能保證平臺持久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磊.淺析“互聯網+”視角下的會計新發展[J].時代金融,2016(27):156~161.
[2]上超望,吳圓圓,劉清堂.云環境下區域教育資源共享的分層框架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