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雅雯/吉林師范大學
經濟平等首先體現在生產公正上。在資本主義社會內,私有制的產生,驅動工人的勞動異化。在資本主義生產環境中“只要身體的強迫一停止,人們就會逃避勞動……人們只有在使用自身的生理機能時,才會認為自己是自在的,相反,只會讓人感受到自己和動物沒什么區別”。[1]而共產主義社會是人們為了發展而工作,所以這種生產環境對無產階級是公正的。在這樣的生產環境下,人們將釋放一切能力,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完成物質的充實,為實現經濟地位平等提供物質基礎。
其次,馬克思主張實現經濟地位的平等,在分配領域也需要完成。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除了自己的勞動以外,沒有人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此外,除了個人消費品外,其他任何物品都不能成為個人財富。”[2]資本所有權被勞動所有權代替,人們除了個人的才能之外都是相同的。所以此種分配方式基本完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地位的同等。同時,他主張在共產主義才有可能完成分配公正。這是因為,在社會的高級階段,腦力工作和體力工作將不再有任何不同,并且在這個時期,物質財富已經實現了極度豐富,進而能夠保證經濟的平等。
最后,馬克思認為,經濟平等的實現在交換領域也必須是公正的,而交換必須僅僅是為了適應生產方式,“這種交換是由于生產關系而產生的自然結果,是當事人的意愿。”所以,馬克思主張只有消除私有制并樹立公有制,才能在交換領域完成公正,只有在交換領域完成公正才能達到經濟的平等。
首先,關于對自由的追求。在馬克思眼中,資本主義的分工根本不可以使人們獲得自由。分工這是為了實現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不是實現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因此,馬克思說:“只有勞動者完全從異化狀態中翻身出來,他們才能獲得完全的自由。”他認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全面可以實現自由,馬克思尋求此種自由,并找到了完成這種自由的力量——無產階級。他認為,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做到人的約束的解除,才能促成政治權利的自由。
其次,關于對民主的追求。近代民主由荷蘭斯賓諾莎提出,并在西方獲得了成長,而資本主義的民主是外在的民主。因為其創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整體來看只是“保護資產階級來抵抗無產階級”的一種手段。但他清楚地知道資本主義國家民主的本質,從而指出“工人革命的首要任務是把無產階級改造成領導者,贏得民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民主層面達到和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
最后,關于對平等的追求。馬克思指出“所有的人,或者起碼是國家的人民,亦或者是社會的所有群眾,都可以有等同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 平等是人類一直以來的目標,但是平等并不是天生存在于人腦中的,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它都不是隨意存在的,它有明顯的階級性。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于封建專制社會相比是進步的。然而,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完全實現平等。政治中的對等只是資產階級內的同等,真正的平等,需要以經濟平等為前提,從而實現社會成員的政治公平。為此,馬克思認為要實現無產階級的平等,就必須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因為在這種社會形態中,廣大人民是社會的主人,我們可以把老百姓的地位平等變為現實。
首先,社會調劑的公正性。馬克思主張,我們需要通過社會調整來重新分配社會財富,以便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貧富差距,特別是資源的自由流動,需要通過政策措施來支持全體人民一起共享時代進步的結果。馬克思認為,在共產主義初期,勞動收入不能使社會各成員共享,需要通過社會調節為社會成員提供社會福利。他還指出:“只有勞動者才能參加勞動力產品的分配,兩種分配必須考慮社會公共事業,搞好扶貧救濟。”此外,他提出許多具體的措施,例如:“征收高額累進稅”、“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等。我們可以將之視為社會調劑的具體主張。
教育公正也是馬克思十分關心的一個話題。馬克思說:“把未成年人改造成生產剩余價值的機器,只會人為地造成智力的浪費,這與自然人的無知是根本不同的,后者使智力限制,但并沒有損壞它的開發才能。”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等作品中,就在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事業時提出意見:“實行義務教育,讓符合條件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到教育,而不是在工廠度過自己的童年時光,同時取消童工及兒童工廠,將教育與工業相融合。”“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教育相融合,確保科學教育的實踐本質。”
通過對馬克思公正觀的研究和探討,在深刻了解認識馬克思公正觀理論溯源和內涵的基礎上,對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掌握,有助于用馬克思的公正思想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對我們國家的建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