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依據全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高職院校的必修課程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以及《形勢與政策》。近年來,各地高職院校圍繞這三門必修課認真開展教學、實踐與科研工作,生產了一大批優秀的教學成果,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應,也成為全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筆者有意識地將不列入職必修課教學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或融入“基礎”、“概論”、“形策”課程的教學,或在聯合培養門類的專業中列為必修課教學,初步形成了可以讓學生喜愛和受益的教學模式。
我們認為,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內容融入思政課教學很有必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利于強化黨史、國史的認知,增強高職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黨史、國史的一系列重大基本問題的學習、研究與闡釋。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1]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宋永忠十分敏銳地指出“人才和人的素質的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內容,而歷史素養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2]
不過,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認為,高職學生,特別是很多理工科專業的新一代大學生,人文知識,甚至歷史常識都存在不少的缺失,而這顯然與中學階段忽視歷史人文知識的學習與訓練有很大的關系。宋永忠認為,“缺少科學的歷史教育,就難以充分發揮歷史教育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道德素養方面的積極作用,不利于大學生深入理解人類歷史進程,不利于系統地了解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全過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3]以江蘇省08高考方案為例,理工科學生只需在高二通過歷史學科學業水平測試即不再學習歷史科目,導致了在諸如《毛中特》等課程的學習中涉及到黨史、國史方面的提問往往難以順利回答,表現出明顯的知識缺項。
第二,有利于增強“四個自信”,提升思政教育的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4]高職《毛中特》課程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的理論、改革開放理論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其獨特的歷史邏輯;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蘊含其中的轉承啟合的歷史邏輯關聯,需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
所以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也需要依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中國近現代史的知識系統,從事實出發,實事求是,史論結合,增強學生的理論認同,進而堅定“四個自信”。
第三,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內容融入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意識形態的多元化也越來越多的呈現出新的特點,歷史虛無主義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否定領袖、否定英烈等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也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5]《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和認識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承上啟下的歷史語境,知曉道路選擇的歷史必然性,明白近現代歷史中的失誤與教訓的歷史緣由,理解推動中國歷史發展前進的諸多因素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解開學生的疑惑,才能給予學生滿意的解答,總歸就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自己先準備一桶水,增加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提升課程的滿意度。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依托教學實踐,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幾點做法,第一,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必修課和選修課。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認為,總有一些學生對于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的確很有興趣,囿于高職院校一般不開設相關課程,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部分學生黨史、國史知識面的不足。
實踐表明,高職院校在與本科聯合培養等專業中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必修課程,實行課程供給側改革,嚴格按照本科《綱要》課程的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學習本科院校的教學方式,借鑒一些成熟的做法,選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指定教材,采用課堂教學、課內研討、專題調查、校外實踐等多種形式展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深化了學生的認知。
高職院校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選修課,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在深化思政課的學習效果、提升社團活動的理論深度以及幫助部分同學順利同學本科課程考試等方面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內容。
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學習比較吃力,一些教師教學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筆者分析認為《毛中特》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問題,因而缺少史實的支撐,學生接受程度普遍不高,考試成績也不太理想,這也與高職不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有關。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不能講透徹中國近現代史的豐富的情節內涵,就很難引導學生理解諸如“農村包圍城市”、“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指揮槍”這樣的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我們在課程的有關章節中將近代歷史文化的有關內容與專題與相關的篇目相融合,例如,我們結合學生的實際認識,努力地將詹天佑、黃炎培、陶行知的歷史事跡融入到課程相關章節的教學,努力做到“配方”新穎,“工藝”精湛,“包裝”時尚,促進學生增強“四個自信”。
第三,學校大思政的整體育人格局需要豐富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
筆者所在的學校以鐵路專業為主要辦學方向;學校的馬院、宣傳部、團委的很多活動努力打造“鐵色文化”。鐵路的歷史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近代以來的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軌跡。我們將近代史豐富的鐵路重大歷史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既是結合學校特色的思政創新模式之一,也是增強學校“鐵路文化”的重要方面,既促進了理論課教學,也符合學校的文化特質,對于增強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提升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習歷史,特別是近代以來的歷史,并將其納入必修的課程范圍,也是世界主要國家進行國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筆者認為高職高專院校思政課若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融入思政課程教學,既體現思政教學的繼承性,活躍校園文化,也將進一步促進學校的思政教學,促進中國近現代史等相關學科的研究,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對提高未來工人的思想素質,踐行四個自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