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錦銘*
(1.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團委,江蘇 常州 213022;2.河海大學企業管理學院,江蘇 常州 213022)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馬克·穆爾(Mark H.Moore)在《創造公共價值:政府戰略管理》一書中闡述了“三圈理論”,他提出:公共管理的終極目的是為社會創造公共價值,決策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價值、能力、支持三個因素的相互統一。志愿服務項目是根據特定的目標和任務所指定的一種具體性質的志愿服務工作,具有公益性目標、社會參與性、發展性活動等特征。由此可見,“三圈理論”與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創新有著較高的契合性。
“三圈理論”認為,好的公共政策或項目首先要具備公共價值;其次,政策或項目實施者要具備提供管理和服務的能力;此外,這個政策或項目還需要得到利益相關者的支持。綜上形成三個圓圈,分別指代公共價值、能力和支持。三圈重疊處的“耐克區”表示政策或項目既具有價值,組織又具備相應的能力執行,還有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因此最有可能獲得成功。

V-value(價值) C-capability(能力) S-support(支持)
圖1 “三圈理論”示意圖
大學生志愿服務既是大學生服務社會的途徑,也是高校實踐育人的載體,具有主體性與客體性相統一、服務與學習相統一、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統一等特征,可將“三圈理論”從向內和向外兩個維度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創新帶來啟發。
(一)“外向三圈理論”對志愿服務項目創新的啟發
在設計志愿服務項目時,首先要求項目發起者對項目的服務對象進行評估,了解其需求和困難,還要對志愿服務項目的社會價值、合法性和支持系統、大學生志愿者自身的運作能力等進行評估,需要以外向三圈理論的思維方式,面向社會的視角審視志愿服務項目,決策實施方案。例如:在四點半課堂志愿服務項目中,項目的服務對象是小學生,服務地點是小學校園,服務內容主要是輔導小學生完成作業,并開展豐富有趣的課外活動。這就要求志愿服務團隊成員了解并熱愛教育工作,富有愛心和耐心等,要優先考慮有家教經驗、善于組織開展小學生課外活動的志愿者。
(二)“內向三圈理論”對志愿服務項目創新的啟發
將視角轉向志愿服務項目內,需要讓參與項目的志愿者理解和認同服務項目的價值,對項目的實施爭取更多的支持,同時,志愿者們要自覺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例如:四點半課堂志愿服務項目,發起志愿者要主動跟團隊成員進行溝通,讓團隊成員充分認識這個項目的價值和意義。團隊成員也要積極了解項目實施的要求,主動了解和學習小學生的課程設置、心理特征等,提高自己對服務對象的親和力和影響力,讓服務對象更有帶入感和獲得感。
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對2015-2018年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志愿服務培育項目進行了調研分析,認為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創新需要注重以下幾個原則:
原則1:方向性和創新性相結合原則
從連續四年的十佳志愿服務項目培育過程和結果來看,項目的創新性亟待提高,甚至出現同一個項目會在幾年里重復申報立項的現象,這就對項目設計能力提出較高要求,同時也對項目管理提出了現實的挑戰,項目的創新可從服務對象、內容載體、方式方法等方面展開。而且,志愿服務項目的創新,必須遵循方向性原則,根本性要求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原則2:切實性和針對性相結合原則
志愿者對志愿服務項目的實效性比較關注,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切實解決一些問題,切實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參與到有意義、有價值、與自身特長相結合、與服務對象需求更貼近的項目,體現自我價值,反對走形式、走過場。這體現了大學生志愿者求真務實的作風、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對自我效能感的追求。這就要求大學生志愿者掌握一定的社會工作能力,善于調查研究,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原則3:專業性和特色性相結合原則
大學生志愿者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水平具有較高的追求,希望與自己所學專業相結合,學以致用,提高志愿服務項目的專業性。這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務質量和水平,促進大學生理論學習,提升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效果。追求個性和自我是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特征之一,志愿服務項目內容具有特色性,一方面是提升志愿服務科學化、針對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激發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熱情的重要手段。
原則4:理念性和行動性相結合原則
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化是一種管理方式、運作模式,是行動過程中的機制體制,追求在確定的時間內、確定的條件下,實現確定的目標,它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學習模式,是服務理念中的改革創新,體現在怎么樣的價值觀指導下、為解決什么矛盾和問題、整合什么資源,以什么方式實現組織化、社會化的過程。因此,對大學生志愿者尤其是項目負責人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生理心理素質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則5:社會性和廣泛性相結合原則
大學生志愿者希望能夠更多地與地方社會公益團隊等社會組織和政府、企業等加強合作,開展受益面更廣泛的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志愿者與社會公益人士、社會工作者聯合是志愿服務社會性提高的內在要求。同時,大學生即將踏進社會,職場探索和社會實踐是其內在動力的重要因素。但在與社會組織合作過程中,要處理好社會責任、企業責任、市場責任、政府責任等之間的關系。
原則6:規范性和民主性相結合原則
在志愿服務工作中,尤其是在運行過程中,規范性是重要的保障和發展的基礎。例如在志愿服務時長的統計工作中,甚至在志愿者上崗著裝等細節中,都需要規范來約束并以此激勵志愿者、提升大學生志愿者的社會形象;又如在志愿服務項目發起人資格審查和各種考評表彰工作中,要引導好大學生志愿者的民主意識,滿足其公平正義的追求,當然,這也是培養大學生公民素質的內在要求。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進程中,需要志愿者通過服務項目發揮積極的推進作用。
“三圈理論”視角下,以上六個原則可以分別從價值圈、能力圈、支持圈來理解:原則1和2屬于價值圈,原則3和4屬于能力圈,原則5和6屬于支持圈。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創新需要在內外三圈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拓建三圈疊加區,即耐克區(V+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