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祥民,張 靳
(南京郵電大學 傳媒與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一般意義上的學齡前兒童,指的是兒童未上小學之前,通常是6歲及6歲以下年齡段的兒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其“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到了“在2歲左右,兒童才開始形成初步的思維。在2歲以前,不具備思維能力。”所以,本文探討的“學齡前兒童”,更多是指2-6歲的兒童,他們擁有了一些基礎的思維能力。
現代信息社會的兒童生活與動畫片關系空前緊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等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和發展,看視頻成為一種最常用的生活消遣方式,而且視頻節目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空前豐富。從客觀層面上的社會進步和發展角度來說,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父母們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步伐,使得他們陪護孩子的時間逐漸變少,因此動畫視頻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家庭中的“保姆”,代替家長們陪伴孩子度過大部分空閑時間。現在的兒童隨時隨地都和動畫形象面對面,不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外面,動畫形象在人們生活中處處可見。如此多的動畫數量和方便的獲取途徑,無形中保證了動畫片在兒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它們作為“童伴”的角色存在,陪護很多兒童度過了美好的時光。
當代社會網絡媒體層出不窮,各種電子設備不斷朝著數字化、可視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這大大影響了兒童的生活,傳統的家庭電視動畫的傳播與觀看方式,發展為當下個人手機、電腦等各種可移動設備的傳播與觀看方式;從固定時間、地點的依次觀看,發展為自由時間、地點的自由欣賞,觀看的時間、時長等都不受限制,而根據對兒童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發現,10歲以前的兒童分不清什么是真實世界,什么是虛擬世界,對真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和虛擬世界中的非人物角色無法進行自動區分。這從客觀上就要求家長們以及教育者的參與和理性引導。
2-6歲年齡段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關鍵轉折點。皮亞杰在“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到了“2歲是兒童思維發展從感知運動階段過渡到前運算階段的時間點”。此階段兒童的語言、動作和思維會得到發展,開始逐漸認識事物,并能產生簡單的關聯、簡單的想象,思維具有“直覺行動性”,具備回憶的能力。因此也對電視動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對鮮艷的色彩、節奏感興趣;喜歡重復和模仿,對新奇事物感興趣;會有意識地理解動畫中的內容。
到了3-4歲,孩子開始認同、接納同伴與教師;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產生了美術變現的愿望;喜歡音樂變現,能唱簡單的歌曲。
4-5歲的孩子有意識行為開始發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延長;對某些事物的理解能力進一步得到發展,但是缺乏明確的是非觀念;想象力豐富,喜歡天馬行空的幻想;學會使用各種感官去感受,具象思維開始形成;會用手口動作結合,表情進行表現,有自我表達和創造的意識。
5-6歲的兒童注意力和記憶的發展提高;想象能力有明顯的目的性和創造性;對人、事有自己的看法;語言不斷發展,能較連貫地主動同別人交談;自我意識增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喜歡競爭。因此也對電視動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比較感興趣于語言上他們能理解的動畫內容。
(一)故事情節設計。2-3歲的兒童,喜歡重復和模仿,對新奇事物感興趣,具有有意識進行回憶的能力,思維具有“直覺能動性”。這個階段,兒童思維多生活化,動畫的故事情節應設計在幼兒熟悉的環境里,多用兒童身邊的事物、人物表達深刻的生活道理。在符合生活經驗和常識的同時,思想多傾向唯美化,對兒童初步認識和理解世界進行真、善、美的教育。
3-4歲的兒童,逐漸形成對同伴和老師的認同感,好奇心發展強烈。此時的動畫設計,除了繼承上面特點以外,故事情節可以選擇簡單易懂的童話故事、古老神話、有關動植物的擬人故事等,材料主題要鮮明。通過這些動畫片,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還能培養兒童優秀的人格素養,有利于兒童各方面共同發展。
4-5歲的兒童,有意識行為開始發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延長,對事物理解能力逐漸增強,但是非觀念較模糊。這時候,動畫在故事取材上可以偏向一些科普性質的內容,一方面,可以拓寬兒童的知識視野;另一方面,有利于開發兒童的智力。動畫片要有明確的主題,情節設計仍秉承簡單、緊湊的原則,同時也要有矛盾沖突點來激發兒童的興趣點。
5-6歲的兒童,他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都呈現上升趨勢,并且想像力中夾雜著創新思維的萌生。這時候,動畫要選取連貫性強的、有情節的故事。兒童喜歡娛樂性、趣味性強的動畫題材,故事情節主張以簡潔幽默為原則,不必去追求跌宕起伏的情節;不宜在動畫中加入太多的文化知識灌輸,應該以兒童快樂成長為主,重在培養兒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人格修養。
(二)角色形象設計。2-3歲的兒童,對鮮艷的色彩、畫面很感興趣,思維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這個時期動畫,動畫角色塑造要盡可能具象化,色彩的飽和度高,主體形象的輪廓清晰、明確,用來凸顯主要角色的形象,從而抓住兒童的目光關注點。
3-4歲的兒童,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產生了美術變現的愿望,熱衷涂鴉活動,喜歡嘗試不同的顏色,雖然缺乏造型能力,但沉浸在自娛自樂之中。因此針對他們的動畫形象設計,不追求寫實逼真,以可愛有趣為主,來滿足兒童天生尋求快樂的本性動畫《小豬佩奇》就屬于這種類型。
4-5歲的兒童,已經具備豐富的想象力,積極愛動,會通過面部和身體動作,進行情感的表現,有自我表達和創造的意識。這時的動畫形象設計,可以進行適當地夸張變形,性格要鮮明,動作幅度相當夸張,語言詼諧幽默,比如:動畫片《貓和老鼠》中湯姆貓的夸張變形。畫面色彩仍要鮮艷明亮,多加入一些有聲響、會動的東西很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5-6歲的兒童,自我意識增強,對人、事有自己的看法,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喜歡競爭。他們的語言也在不斷發展,能較連貫地主動同別人交談。這就要求動畫在角色塑造方面,給他們樹立一個正面榜樣,突出正面形象。并且,這個正面人物要遠比反面人物更強大,善惡之間雖有爭斗但并不暴力,而是溫和地呈現善良的力量。配角不宜過多,主角所從事的事情不宜復雜,最重要的是結果。
(三)語言動作設計。2-3歲的兒童,主要依靠無意識的記憶,其有意識記憶發展比較緩慢。對于事物的認知,他們還只停留在直觀、表象,更不具備復雜的思維能力,因此對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能很快地接受其感興趣的事物,并且進行模仿。此時動畫在語言、對白的設計上,應該簡練明確,避免用長句,形象直觀化,趣味性強,盡量采用生活中口語化、人性化的語言,或者是兒童喜歡、熟悉的言語,可以配有表情和動作來傳達情感。在動作上,強調畫面造型的不停運動,關鍵是不管從動作的輕、重度還是速度方面,兒童所關注的動畫主要角色必須處于不斷地變換當中,動作變換過程要多且盡可能連續。
3-4歲的兒童,開始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萌發了自我表達的愿望,并且視覺圖像也已經逐漸成熟。這個時候的動畫,在語言、動作的設計上可以增加一些難度,比如:在畫面鏡頭使用上可以加入一些簡單的推、拉、搖、移、俯、仰、升、降等基本鏡頭方式,使動作呈現更加靈活多變。但是,不能頻繁變換動畫中的場景和景別,
會造成兒童視覺空間的錯亂。
4-5歲的兒童,正處于開發創新思維階段。此時的兒童,活躍積極,對于身體各個感官的運用已經很熟悉,會用手、口動作、表情進行表現、表達和創造。此外,兒童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也在不斷提高,開始萌發出一種規則性意識。這個時候,動畫在語言的設計上要注意規范,多使用文明和發音標準的語言,肢體動作展示協調,可以用有節奏感的音樂來配合表現。
5-6歲的兒童,已經能夠正確發出各種音節,并且掌握了大量詞匯;他們的認知和交往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一般動畫已經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動畫在角色動作設計上,可以采用夸張幽默的方式,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鏡頭畫面開始豐富,可以從美學的角度考慮,運用全景、近景、特寫等,還可以加入一些簡單的推拉鏡頭。同時,配音要優美動聽,具有吸引力。
總之,兒童動畫每一集的時間不宜過長,篇幅短小精悍。首先,在動畫主題上,要始終以學齡前兒童的需要為主,著手從一些基本的教育規范做起,比如:審美教育、行為規范教育以及品德教育等等。其次,動畫情節不宜過于復雜,應該以簡潔風趣為主,有意識地引發他們心里最美好的情感。再者,在動畫角色設計上,應該鮮明簡潔。動畫角色除了本身的外在形象設計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將角色的性格塑造得個性鮮活,這樣才算得上一個優秀的角色設計,才能博得兒童的眼球。最后,關于動畫的語言和動作設計,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將視、聽、動覺有機地融為一體,刺激兒童身體多感官通道的發展,為其今后學習文化知識打下厚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