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強/江蘇省鹽城技師學院
課程提問是教師對學生授課中重要的方式,它增強了師生交流,促進師生關系向著亦師亦友的良性化發展。目前的英語教學中存在教師提問時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所問問題具有的思考性較低,提問問題較少等情況,這不僅讓老師上課乏味枯燥,不利于學生跟上老師思路,還不符合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感受課堂魅力,更高效學習的目標。
英語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本班同學的真實情況進行提問的設計,問題過易,則沒有提問的必要;過難,則同學們無從下手,無人回答問題,造成冷場的尷尬局面。因此,問題的設計要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老師要做一個“切西瓜”的人,把課本的難點切開,一片一片進行提問,這樣既解決了課本的難點,又不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過問題宜精不宜多,不能所有知識點都以提問的形式進行解答,否則會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反而不利于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倘若發現同學們對知識點at,in和on在時間上的區別不清楚的情況,要細心講解清楚。at表示時間的時刻,較為短暫的一段時間(如:at six o’clock,at the midnight),in 表 示某個較長的時間(如世紀,朝代,年月,季節,還有泛指的上午,下午,晚上),on表示具體日期和某一特定時間(如on Wednesday,on Children’s day)。教師要及時出題讓同學們回答,特別是成績不理想的同學更為需要老師的關注。
提問時要顧及全體學生,要讓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師關心著,避免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產生厭學思想。設計問題要想好應該答題的對象,防止出現優生答易題,差生答難題的情況,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積極參與回答的意識,讓同學們更加積極主動進行思考。繼續以上面所舉at,in和on為例,在中小學教學中成績稍微落后的同學是否大概理解這個知識點和會解答此類題目;成績中等的學生可以讓他們上黑板分別寫出以這三個介詞組成的句子,然后教師加以點評;而概念性的問題偏向優生回答,成績較好的他們因為他們語言組織能力強與知識較為扎實,對其區別是否能講清楚,是他們知識扎實與否的關鍵。這樣在回答問題時全部同學都能夠顧全,利于形成“全班向上”的濃厚的學習氛圍。
英語學習需要學生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教師可以組織觀看英語電影《泰坦尼克號》,在最后提問同學“What would happen if Jack survive?”如果杰克活下來,結局會是怎么樣?讓學生們用英語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投票選出講的最好的。如果同學們千篇一律講“They would live a happy life.”時,你要對他們進行反駁,例如“I do not think so,because……”以此來讓他們打破定向思維的禁錮。中國學生屢次在國際競賽中拿到一等獎,但是可悲的是中國式教育連一個諾獎獲得者都沒有培養出來,這說明中國式教育存在缺陷,而定向思維便是其中一個缺陷。曾經有一名小學生在試卷題目“彎彎的月亮像____”中寫到“彎彎的月亮像香蕉”,老師給了他零分,并且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他說“全班同學除了你都寫了‘彎彎的月亮像小船’就你寫了像香蕉……”學問不可能只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但是如此悲哀的定向思維囚禁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學生的思想,所以如今新課程改革教育就是要解放學生思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針對以上原則,教師在課堂實際提問時可以采取必答和搶答兩種方式。首先有針對性的把問題分類。然后以組為單位,組內成員回答問題,但同一個人不能多次回答,除非本組所有成員都回答過了。對于那些成績中上的同學必答題一般是沒有問題的,成績較差的同學允許他們在回答問題前向本組同學請教;搶答題也可以由本組成績好但已答過題的同學去教那些沒答過題的同學,但必須是在回答問題前教,一旦站起答題,就不能再教。最后,得分最高的一組當天的作業量可適當減少,得分最低的一組反之亦然。經過實踐,在以上三原則指導下設計的提問方式明顯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學生學習興趣也隨之提高。
綜上所述,教師所設計的英語問題要切中要點,使學生對知識記憶深刻,降低知識遺忘度;還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給予學生同樣的關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學習的人”。培養學生的創新式思維,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與思考,這是教師教書育人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張波.“效”可以“問”出來——淺議初中數學課堂探究有效提問設計的原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3):146~147,149.
[2]劉映.淺析高中英語課堂提問的設計原則[J].中學課程資源,2011(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