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凱
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在教學內容上,要緊跟時代前沿,將理論知識與前沿流行同步,注重知識的前沿性和時代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時代性、科學性;注重與科研、工程和社會應用實踐密切聯系。不斷更新、充實教學內容,大量引進現代服裝材料生產中的新工藝,新技術,融入科技創新和實驗教學改革成果,緊跟最新技術發展,使整個教學內容與行業同步;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通過校企聯合,加強與企業的交流,了解目前市場的最新服裝材料的性能及其在服裝中的應用,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隨著服裝工業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我國已成為世界服裝生產大國,我們的服裝品牌已逐漸為世人所熟知。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服裝還存在較大差距。分析原因,不難發現,高科技附加值產品已成為當今世界服裝工業發展的趨勢,服裝產品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材料的競爭。因此,掌握最基本的服裝材料知識,將成為服裝專業人士抓住契機,把握時尚,領導潮流的根本要素所在。作為服裝專業的學生,更應具備服裝材料的系統知識,這是服裝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推動服裝學科向前發展的需要。因此,服裝材料學是服裝專業教育的重要主干專業基礎課程。
“服裝材料學”是研究服裝面料、輔料及其有關的紡織纖維、紗線、織物的結構、性能,結構與性能的關系,以及服裝衣料的分類、鑒別和保養等知識、規律和技能的一門科學。
《服裝材料學》是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服裝材料對服裝的外觀、形態、性能、加工、保養和成本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服裝設計的三要素,即造型、色彩和材質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服裝材料的性能和外觀來體現。《服裝材料學》課程從消費科學的角度強調各種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紗線和織物以及各種輔料的服用性能和縫制性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傳統服裝材料和新型服裝材料的性能,并且能夠比較正確地根據服裝的要求合理選用服裝材料,并為以后的專業設計及后續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1)理論敘述與材料的具體品種介紹相結合,重點掌握各種服裝面料、輔料的服用性能和加工性能,了解各種服裝面料的鑒別方法。
(2)板書、講述、布樣展示相結合。
(3)教學內容應從“服裝用纖維原料”,“服裝用的紗線”,“服裝用織物”,“新型服裝材料”,“服裝用裘皮與皮革”,“服裝輔料”,“服裝及其材料的舒適衛生和保健安全性能”,“服裝材料的選擇”,“服裝及其材料的保養和整理”等九個方面入手進行精細講解。
對于本課程來說應十分重視實踐環節的設計與實施,服裝材料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實驗操作、服裝面輔料的設計應用、市場調研、工廠實地參觀等環節,為了加強對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鍛煉實際運用能力,強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每一重要理論及其知識點都應專門設置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有助于消化、吸收并強化課堂教學內容,著力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方面,首先筆者認為應建立課程教學網絡平臺,網站內提供大量的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教學課件和教案,同時提供練習題、模擬題、試題供學生學習,并附設了大量網絡資源供同學們利用,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與此同時可以開設在線答疑系統,讓同學們可在此進行服裝材料學專題的討論,為同學們的服裝材料學學習和交流提供良好的網絡平臺,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而且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應重視教學硬件設施的升級換代,可以為任課教師配備電腦和大量教學音像設施,鼓勵任課教師制作出精美、有效、信息量大的多媒體課件,將課程理論靈活地展現出來。
教學改革是一門課程發展的基礎,筆者建議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圍繞教學改革這一主題積極開展教學研究,通過集體備課、觀摩教學、開展教改研究、合作教研項目等方式,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通過充分研討進行改革。在構建課程體系方面,應確立了一課為主、多門配套的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多層次、寬領域的課程體系,達到課程重點學習、廣泛了解、切實把握的效果,逐漸形成了一套主輔結合、理論實踐結合的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緊跟時代前沿,將理論知識與前沿流行同步,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時代性、科學性;在教學方法上,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注重理論緊密結合實踐,實施啟發式、互動式、調研式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手段上,廣泛運用多媒體、網絡等手段開展教學,著力開發網絡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在考試方法上,建立了全方位、多元化考核方法,將理論考試與實驗考核相結合,期終考試與平時表現相結合,增加了服裝材料設計應用環節,提高實際運用知識能力的評價力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將課程教學針對性、目的性加強,教學方法變得靈活生動,必定會受到本專業廣大學生的好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好《服裝材料學》這門課程,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積攢廣袤的服裝材料方面專業基礎,更為今后準備繼續深造和步入高一級學府的學生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