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晉萱/昆山市周市鎮春暉小學
(1)美育的人文性。語文這門課除了教授基本的語文基礎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們的熏陶和感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具有一定的語文能力和創造能力,這也就是美育的人文性。美育中需要教師的參與但是更多的適宜學生為主體,不同的學生對于一個古詩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在古詩美育課堂中教師應該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自主的去感受古詩中的美,形成自己感受古詩意境的方法。
(2)美育的實踐性。古詩都是古人寫就,不同的古詩又有不同的感受和意象,對于新學的古詩我們是陌生的,所以我們需要反復的吟誦和揣摩,在不斷的體驗中去讀懂古詩。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去創造一些古詩所表現的意境或者組織課課外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們盡可能的多感受些古詩創造的東西,從實踐中得真知。
古詩是具有極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意象的,并且每個字眼都具有美的感受,這需要我們去多方面的解讀和思考。在我們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的美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教學模式千篇一律,死板不具有新意,導致我們現在想起來語文古詩教學就是了解詩人生平和古詩的通篇翻譯,再多一點就是對于古詩意象拆分,這樣的拆分使得古詩的美感大大減半。這樣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讓學生提不起興趣,另一方面對于古詩的審美感受也是很少的,所以并不能充分發揮美育的作用,提高不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就像“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倘若只是對于意象的解釋和對于作者的了解,根本就無法感受到那種悲涼的意境。因此在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到的古詩是流于表面化的。
首先,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古詩占的比重就不大,老師的授課機會也不多。其次,教師在講古詩一般就設計一個課時,講解古詩都不是很深刻,只是讓古詩通過死記硬背留在腦子里,在考試中用完就完全忘記了。要想能夠去了解古詩的涵義,就要在古詩的講解中多費心,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古詩的意境學習,讓學生們能夠通過古詩看到詩人生活的時代和看到古詩所展現的情景。
首先古詩具有音樂美,詩歌是詩與歌的結合,因為對于詩的吟誦和歌唱,才讓古詩的感情更加飽滿,更能讓學生們體會古詩的高昂或者婉轉抑或蒼涼,所以古詩的吟唱是重要的不可缺失的教學環節。還有在古詩教學中的問題,就是在學習古詩的時候更多的是了解古詩的意思及其注音,殊不知對古詩有感情的去吟唱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去放古詩朗讀的音頻或者老師自己去朗讀古詩,讓古詩的展現更加全面,讓詩與歌融為一體,讓學生們在聲音的起伏中感受詩歌的魅力。其次就是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意境缺失,就像納蘭性德筆下的“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和“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倘若對于詩歌的翻譯可能就是“山高水遠,路途艱險”,但是要使得詩歌的意境展現的話那就是浩浩蕩蕩的千軍萬馬一路上跋山涉水,此刻的山水更多是阻礙,而不是美景,這就是意境在古詩課堂的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師要不斷提升語文素養。老師在課堂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的語文素質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的完成,所以老師不斷提升語文素質對于學生美育很關鍵。首先,我們探討詩歌的融合,詩是需要具有感情的吟唱的,老師在指導學生體會詩歌里面感情的時候,需要領讀,讓學生們學會有感情的表達詩歌的內容,這就需要老師的普通話水平和對詩歌的深刻的理解。其次,在課堂上老師不能自己一直講解,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灌輸給學生,要多采用提問的方法,慢慢的去引導學生去思考古詩,學習古詩。
(2)采取多樣化教學,使古詩課堂更加豐富。古詩畢竟離我們的生活較遠,以小學生的理解和聯想水平不能夠體會那種“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壯志和死生契闊。老師這時候單純用語言去表述,不能生動的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這種情感,老師就可以播放那種有關于古詩的短視頻,就像在打仗中誓死不屈的烈士們,在看完之后讓學生去討論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在讓他們出代表來發言,讓不同的思想去碰撞,產生更多的更貼切的理解。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們展開聯想提供聲色樂和意境的資源,讓學生們更好的想象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多媒體外還可以通過情景模擬的模式和討論,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更好的鑒賞古詩。
(3)深入挖掘課堂美育資源,注重意境的營造。課堂美育要真正起到作用就必須要改變古詩翻譯和背誦的現狀,要注重意境的營造,在意境中去感受古詩的美。“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這首詩,用一幅圖,用一段聲音,用老師細致的講解去建造一個是個意境,讓古詩變得立體生動。
參考文獻:
[1]張艷美.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課堂美育探究[J].中華少年,2016(4).
[2]崔芝.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課堂美育初探[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