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雅
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水平,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經之路。人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在滿足人民物質需求的同時,人民在精神層面上也開始有了渴望,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是我國一直追求的一項強國方針,人民生活質量提上去了,才能奠定國家發展的基礎,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僅要在經濟上有著較強的實力,國民的素質也要隨之提高,所以群眾文化建設是建設和諧社會與國家發展的重要環境。民族音樂對于群眾有著非常強烈的凝聚力,民族音樂更貼近群眾的生活,不會讓群眾產生距離感,能夠更好的將群眾文化建設推廣到人民生活中。
民族音樂歷史悠久,具有非常非常大的跨度,其中蘊含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民族音樂的創作來自群眾,民族音樂的發展也依附于群總,民族音樂逐漸的走向世界舞臺,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民族音樂能夠有效的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民族音樂作為起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的文化活動,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民族音樂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大街小巷傳唱率極高,無論男女老少都能進行演繹。例如,陜北民歌《信天游》不僅能夠登上大舞臺,還能夠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傳唱。民族音樂不僅具有地方特色,還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對于人民的文化生活有著非常大的改善作用,是建設群眾文化生活的堅實基礎。民族音樂還能通過群眾自行改編,激發群眾創作的熱情,更貼近群眾的生活。民族音樂是群眾生活的產物,在音樂中能夠體現民族風氣,和勞動人民的精神,能夠有效的帶動當地人民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的同時,加強了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將我國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民族音樂是一種民族文化,能有效的將人民群眾凝聚起來,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傳承,承載著我們祖輩的精神,從社會角度上看,民族音樂是對人民群眾意識的強化,能夠讓人民更加團結,讓大家更有認同感,感受到身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民族音樂在簡單的旋律中,體現出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還有獨特的民族情懷,是承載著傳統的思維方式,繼承了民族的精神。我國的民間音樂大都與節日或慶祝有關,例如東北的“二人轉”,以獨特的表演形式,在特殊的日子里進行演繹,在傳統的東北文化中,各種大型節日,或者婚喪嫁娶都能看到“二人轉”的身影。在東北的傳統文化中,在過年時,通常都會演唱“二人轉”中的著名曲目《小拜年》,其中描寫的是女婿和女兒回家向父母拜年的場景,其中蘊含了東北的風土人情,能夠引起群眾的共鳴,對于當地人民群眾的凝聚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社區定期的舉辦這樣的文化活動,是人民群眾文化建設的有效措施,這不僅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多的是民族凝聚力的展現。
民族音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能夠利用音樂傳遞正能量,采取這樣有意義的活動規范人民群眾的思想,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正規思想教育不能比擬的,民族音樂利用自身輕松的音樂旋律,將要傳達的教育和思想疊加到歌詞中,不僅娛樂了人民群眾,更多的是給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傳播。在不斷的引導和傳播下,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這就是人民群眾文化建設的目的。民族音樂作為群眾文化中的一部分,誕生于群眾,服務于群眾,由偉大的人民群眾創作而來,民族音樂的歷史悠久,在歷史的舞臺上也極具魅力。由于近些年,在文化建設中,群眾對于民族音樂的反向極佳,有關部門也在大力的推廣民族音樂文化的實施。
人民群眾文化建設需要得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各個地區積極的舉辦類似的文化活動,舉辦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音樂比賽活動,相關部門給予財政和文化制度的支持。
要想更好的傳播精神文明建設,就要積極的號召更多人民群眾參與進來,才能實現人民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培養具有號召力的領軍人物,帶動人民群眾一起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
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還有注重民族音樂的教育意義,所選音樂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在歌詞中融入當下國家的號召和提高群眾文化素質的歌詞,讓群眾在享受音樂的同時,能夠受益。
我國是有多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需要在民族音樂中融入各個民族的元素,促進各個民族間的交流,才能增加凝聚力。
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傳播率也占有優勢,在我國的人民群眾文化建設中,采取民族音樂的方式,能夠更快更好的實現群眾文化建設的目標,不僅能夠增強群眾的凝聚力,還能有效的提高群眾的精神文明。
[1]胡志高.基于社會穩定的兵團城鎮化發展路徑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6.
[2]葉凌燕.民族音樂對于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J].大眾文藝,2015(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