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鋼
雕塑是形體的藝術,講究的是立體空間的美感,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將雕塑的色彩因素忽略不計。雕塑的色彩是雕塑家的情感表達方式之一,是雕塑家同觀者產生共鳴的一種媒介。雕塑作品色彩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材質來表現,這樣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很多中國古代雕塑都附著顏色,如一些宗教雕塑,其顏色不僅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也體現了當時的藝術風格。考察時,當筆者看見雙林寺千佛殿的彩雕時,筆者感到震撼的不僅是雕塑數量的龐大和形體的變化多樣,其雕塑的色彩也深深觸動了筆者的內心。有了色彩的雕塑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大氣、宏偉,透著神圣、威嚴,同時也透著一種中國式的富麗堂皇,極具藝術魅力。而西方的傳統雕塑多為單色,其中多為白色大理石材質。在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觀念和手法的變化推動著雕塑家尋找更多的元素豐富自己的創作,因此雕塑的色彩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色彩反映了作品的觀念,影響著雕塑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和時代性。因此,色彩不僅僅屬于繪畫,它在雕塑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很多人認為雕塑是塑造形體的三維空間造型藝術,雕塑的色彩并不重要。這樣的想法是有失偏頗的,色彩也是雕塑作品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某種程度上說,色彩比起物體的形態更能讓人們接受。雕塑作品中,單色雕塑往往給人帶來較強的視覺沖擊力。西方的傳統雕塑往往選擇白色的大理石為材料;非洲雕塑則多以天然的木頭為材料;中國古代雕塑多用陶土材質。這些天然的材料有自己獨特質地的自然美,給人以悠遠、亙古、神秘的視覺效果。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金屬材質大量出現在雕塑中。彩色的金屬有紫銅、青銅、鐵、鋁等,給人們帶來異樣的視覺效果。布朗庫西的雕塑作品就表現出材料的本質美,他所創作的青銅和大理石作品與所選材質的色彩互相融合,達到完美的程度。
現代雕塑家在雕塑創作中,直接利用各種顏色的涂料,涂料的使用改變了雕塑材料自身的性質,使雕塑材料退縮成為無屬性的填充實體,材料的概念變得模糊,造型的個性更加鮮明。在現代雕塑創作中,直接在雕塑上著色的手法,凸顯了色彩的運用,可使雕塑作品更有時代性。卡通化形式的雕塑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大美院的畢業展覽上,很多作品的著色很有時代特征,活潑、新穎、明快,凸顯了雕塑的時代性。盡管藝術有主流與非主流之說,但藝術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主流與非主流的形式都能夠產生偉大的作品,同樣都能反映社會現實和時代特征,因為社會現實就是復雜而又多層次的。童年的記憶對人的影響最深刻,而對于“80后”來說,童年時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卡通動畫。因此在雕塑的創作中,“80后”創作者樂于運用卡通的形式,著色則更大膽、更有朝氣,擯棄了一些雕塑作品的沉悶或憤世嫉俗,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雕塑的色彩運用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地域特色,其中包括雕塑家自覺或不自覺的運用,這與雕塑家的成長經歷、個人情感以及藝術追求有關。因此,色彩可以使雕塑作品更有感情色彩,更能傳達創作者的信息。如,在向京的作品中,色彩被運用到了極致。作品《白色的處女》中,女人體被涂成帶著冷調的白色。向京作品的色彩是變化的,但變化都依附整體。這些色彩的變化讓筆者感到她更像是在雕塑上作畫。雖然不會有人真正長著如作品中人物一樣的皮膚,但是色彩的運用使觀者感到一個極富真實感的人佇立在眼前,好像可以透過表皮進入身體的內部,窺視隱藏在人物表象之下的超越具象的一些精神實質。人物身體色彩的運用展現出一個純潔無瑕的存在——自我、完整的個人精神世界。這樣雕塑就有了鮮活的生命,個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創作者傳達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使觀者產生共鳴,豐富了雕塑的感情色彩。
對于三維立體的雕塑藝術來說,色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天然的材質色彩,還是后期的加工處理,雕塑家對色彩的追求無疑證明了色彩在雕塑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如何在雕塑作品中合理運用色彩,使色彩烘托雕塑,補充雕塑的視覺沖擊力,增強雕塑的情感表達,已經成為現今雕塑家考慮的問題。現代雕塑創作已不再單純以色彩烘托造型,而是將色彩作為一種裝飾手法和識別手段。同時,這樣的雕塑也有一定的時代精神。現代雕塑創作中,色彩的利用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利用材料自身色彩和人為著色之外,還可以利用各種光線的效果進行雕塑創作,即利用燈光的色彩變化使作品產生變幻無窮的視覺效果。其實,雕塑家無論用什么方法運用色彩,都會豐富雕塑的表現語言,從而發揮出雕塑家最大的潛力。色彩可以豐富雕塑作品的表現力,為作品增添新的活力和時代特征。在現代雕塑作品中合理運用色彩,可以使雕塑藝術提升到新的精神高度上,使現代雕塑藝術產生無限的張力,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1]葛永鋒.雕塑色彩的意蘊[J].藝術百家,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