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心丸
現在的高中生普遍認為,新聞學作為一門課程,有點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而且缺乏一定的力量進行支撐,讓新聞學科逐漸衰落。傳播學傳入中國,對中國的新聞學學科造成了重大的影響。這兩門學科看似相似,其實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傳播學對新聞學造成了重大的沖擊。
現在新聞學的發展,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如果不改革舊的教學方式,可能會導致新聞學就此衰敗。這是由于現在社會的發展,新興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形成了一個互聯網的社會,新聞傳播方式也面臨著重要的挑戰。如果沒有結合網絡的發展來進行新聞學的改革,勢必會造成新聞學一蹶不振,從此這門學科銷聲匿跡。古代社會最重要的是時間,時間代表著規則、分工等,時間代表生活中的一切。然而現在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網絡的沖擊下,事物發展如果超脫互聯網之外,就可能與社會進行脫節[1]。
現在新聞學的發展源于1800年末,由美國的大學開始最早興辦這門學科,之后在其他的院校逐漸開設了新聞學的獨立院校。最開始的新聞學比較注重技術方面的研究,之后出現了相關的教材。再往后,新聞學與社會發展更加密切,達到了融為一體的狀態。但是,其中也免不了各種沖突,在新聞學和社會學的發展階段,傳播學的介入,讓新聞學學科變得不受重視,傳播學更加受到人們的認可,讓新聞學的地位一下降低了不少。當然,新聞學和傳播學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如新聞學更加重視人才的培養,而傳播學更加重視學術的研究,想徹底讓傳播學取代新聞學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些學校會把這兩門學科融合在一起,形成集新聞和傳播一體化的學科,這才讓這場戰爭平靜下來。由于新聞學發展較早的特性,現在很多學校的學位仍然還是認定為“新聞學士學位”,這也奠定了新聞學的主導地位。
就我們高中生看來,想要改變原來的新聞學的模式,就要跟進時代,利用網絡化的關系,重造新聞學的研究模式。
要提高新聞學的地位,首先要轉換焦點,把新聞學的研究方向更多得針對實踐內容。新聞學的研究方向要從新聞學本學科的研究轉向人們接收方式的研究上。新聞平臺應該用人類的視角來進行改革,提高新聞傳播的速度,改變新聞傳播的形式,讓新聞傳播更加融入人們的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難以被人類所接受。而且,新聞學不該像從前那樣職業化,應該形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要從網絡化關系去入手,利用實踐經驗,來分析新聞學科的現狀,進行抽絲剝繭,還原新聞學的本質——為人類提供便利的新聞資訊,讓新聞學科更加接地氣,造就新聞學科更新、更快的特點。
現在,新聞學者對于新聞學科的一些傳統觀念也應該進行改變。很多人認為新聞學科應該是保守嚴謹的學科,與社會的發展未必具有很大的聯系。要想重塑新聞學科的內容,就應該改變這些人的固有思想,讓他們可以接受新興事物,如互聯網的發展,讓新聞能夠更好地與互聯網相聯系,讓新聞業能不受牽絆,自由發展[2]。
傳統的新聞傳播形式有言語傳播、紙質傳播、電子傳播,演變到現在又新增加了互聯網傳播。但是,這個新式傳播模式的介入,并未對新聞業造成什么變化,業界人士認為互聯網傳播不需要有什么改變。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要想更好地進行互聯網傳播,就必須做出如下改變:首先,要引進互聯網方面的人才,形成互聯網新聞研究的隊伍。其次,要設計新聞發展模式,要創建數據分析,如可以創建新聞網站或者微信公眾號,讓新聞更切近生活。而且要改變現在的教學形式,豐富新聞知識內容,形成互聯網新聞的學習體系,增加更多貼近社會的新聞形式。
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我們高中生也要用新的眼光看問題,新聞學也是一樣。新聞學要隨著社會的變化不斷挑戰自身的規范,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增強自身的能力,結合互聯網的發展重造新聞學,讓新聞學更好地發展。
[1]程丹,楊蘇劍.再塑新聞學——網絡化關系的視角[J].新聞研究導刊,2017,8(3):78.
[2]張志安.從新聞傳播到公共傳播——關于新聞傳播教育范式轉型的思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3):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