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日布散文集《溫暖的火塘》述評"/>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溫暖的火塘》是彝族作家阿克日布繼出版彝文長篇小說《霧中情緣》和文化散文集《翻閱生活的注腳》后,創作的又一部彝文散文作品集,全書共有31萬余字,分別由“溫暖的家園”、“多情的故土”、“多彩的文明”、“回顧與守望”、“情暖憂傷”等5個章節構成,其中許多文章是近年來作者發表在全國各類文學報刊雜志上的優秀作品。總的來說,阿克日布的散文主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故土是作家和詩人的永恒家園,是滋養文學這棵大樹的重要源泉,更是激發文學創作者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之本。作家在在序言里寫道:“故鄉,對中國人而言,是最清澈的記憶,最溫暖的情懷;是心靈的歸宿與思想的源泉,更是滋養著我們的最豐饒的一片土地;是這片土地上奇異的萬物、多樣的風俗民情鏈接和延續起了一個民族的記憶,人生百態、世事常情都在這片土地躍動、演繹。”因此,在這里,故鄉的自然美、人文美、人情美與人性美都成了作家眷戀與謳歌的對象,也體現著作家對真善美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
可以說阿克日布的散文基本都是寫鄉土情懷的。作家求學離家,參加工作后雖離家不遠,但由于工作繁忙,也不能時常回到家鄉,正式因為這種與故鄉若即若離的距離反讓作家產生了難以消解的思鄉情結。對于更多的時候生活在城市,接受了現代文明洗禮的阿克日布來說,故鄉是歷史的和現實的,是帶著理想色彩和夢幻情調的,是最理想的精神泊地和充滿真善美的樂園。
在阿克日布的筆下,故鄉的風清、月明、水甜、蕎香、人純都映射著自己對快節奏、物欲橫流的現代文明和都市生活的倦怠。在《誰在喚我的小名》里,當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聽到老家人叫我的小名時,倍感溫暖與親切,不僅感嘆道:“真的,在一個陌生的異鄉城市,有人用親切的鄉音喚我一聲小名,就像遇到親人一樣。雖然我的小名很普通,也叫得不響,但從山里出來的孩子,誰還沒個小名呢?狗子、豬兒、羊子……山里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孩子們的小名。”
在《寨子里的月亮》里,阿克日布這樣寫道:
“月亮是寨子里的月亮,只有寨子里的月亮是真正的月亮,城里的月亮,只能看做是掛在夜空的一盞燈,這盞燈發出來的光被城市高樓下閃爍的霓虹襯托得格外暗淡。走在流光溢彩的霓虹燈下的人們,誰會抬起頭,看一眼夜空那一抹暗淡的‘燈光’呢?”而寨子里的月亮,尤其是春天的晚上,山民們與月亮的深情就愈發濃烈。熾烈的太陽釋放完一天的熱量悄悄地躲進山去了,月亮偷偷地從山后爬上來,院里有樹的人家,會走出來坐在樹下,賞望著掛在樹梢的月亮,院里有竹的人家,也都走出來坐在竹下看著竹稍的月亮。
……
故鄉,成了詩人疲憊的靈魂的棲息之地,也是詩人真善美的審美寄寓之地。但故鄉許多珍貴的東西卻在慢慢的變異和消失。詩人的憂傷與惆悵不言而喻。因此這又形成了阿克日布散文的又一個主題。
阿克日布一方面以別樣的文人情懷抒寫著家鄉的真善美,追逐著生活中的光明;如《醉人的山野清晨、《寨子里的月亮》、《山里人》、《溫暖的火塘》、《溫暖的家》、《誰在叫我小名、《思念故鄉的炊煙》等等 ,另一方面卻從不同的視角關注和思索著故鄉在歷史進程中那些不和諧的音符。換句話說,在作者的筆下,故鄉是令人魂牽夢繞的,但故鄉同時也是負重的,故鄉雖然在不斷前進,但并沒有完全擺脫貧困、愚昧與落后,各種不良風氣也殘存或滋生著。因此作者的憂傷、焦慮與矛盾也體現在了作品中。故鄉很美,卻也孱弱;故鄉有些變化令人欣喜,有些變化卻令人遺憾;故鄉擁有的東西似乎多了,人文卻顯出了膚淺與單薄;故鄉人見的世面多了,人情卻冷淡了。《衰老的村莊》、《與鬼同住》、《無力的火舌》、《即將消失的村莊》等作品都體現出了作者對故鄉的歷史、現實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深刻思索與嚴肅思考。這是難能可貴的文人精神。
在《故鄉的炊煙》里,當電飯鍋、電磁爐、電炒鍋、電取暖器等現代科技產品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我們遠離了真實的人間煙火,遠離了溫馨的親情、遠離了煙氣氤氳的文明。在《衰老的村莊》里,記憶中滿目綠色、炊煙裊裊、蟲鳴蛙叫、人歡馬叫的景象已不再,眼前的村莊就像一位氣數將盡的老人,再無往日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廢棄的老井》里,昔日泉水叮咚、熱鬧非凡的水井如今卻只剩下頹廢和寂寞。”;在《消失的村中小路》里,“我怕是永遠也找不到留在那兒的足跡了。”故鄉的面目全非讓作家隱痛和焦慮,也促使作家對彝寨古老的文明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寫父親母親、家庭主婦,贊美她們勤勞、堅韌、善良、默默奉獻的精神、寫得情真意切、溫馨純美。在《能溫暖一個冬天的女人》里,作者這樣寫道:
“冬天因為寒冷而不討喜歡,女人們卻用自己的智慧與濃情編織出了一個別樣的冬天,她們的冬天甜蜜、溫暖、幸福,那是屬于她們自己的真正的冬天。”《沒有男人的寨子》里,“寨子里沒
有男人,女人們保護著男人和寨子的尊嚴;沒有男人的寨子,似乎更像一個寨子,沒有沖突,有的是和睦、勤勞、誠信和興旺,寨子永不衰敗。”
在《我母親的手》里,母親的手讓人心痛不已:
“摩挲著母親被歲月摧殘的這雙手,粗糙、瘦削、還有些干枯,這是一雙衰老了的手,黑黃黑黃的、瘦削的骨架撐著一層粗糙的皮,毫無血色,只能看到凸起的藍色血管。手掌布滿老繭,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溝槽像刀刻似的。想當年,這是一雙多么細嫩白皙的手呀!她牽著我稚嫩的小手不知行過多少路,跨過多少的溝坎,另外,不知有多少次,在我摔倒時,是這雙手一次一次地扶起了我。是如今這雙衰老的手,引著少不更事的我,一步一步走向了成熟。”
如《彝家披氈暖融融》、《寨子里的木匠》、《寨子里的篾匠》、《難以忘懷的推磨時光》、《老家曬糧的場壩》、《過年殺豬聲聲入耳》、《家門情》、《寨子里的媒人》、《口弦聲聲入夢來》等作品。這也成了阿克日布散文創作的一大特點、能滿足讀者對民俗風情的審美期待。
綜觀阿克日布的散文創作,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吸收和借鑒了一些小說及詩歌的創作手法。如一些象征性的抒情意象的運用,讓散文有了些詩歌似的朦朧的色彩。在《即將消失的寨子》里,作者未提及寨子的衰敗景象,而是從對一片懊喪的秋景的凝視中表現對“即將消失的寨子”的失落;另外,阿克日布除了寫散文也寫小說,他將小說創作中注重心理描寫及摹景抒情等手法運用在散文創作中,通過對景物的細致描繪、人物心理、情緒的剖析和內心活動的挖掘把握散文的節奏及中心主題,散文結構較為多元。
其次,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作者通過對鄉情、親情、旅食、民居、地理、地方人文等描寫,用樸素真切、向善向美的文風,刻畫出了彝鄉清新質樸、豐富多彩的人文風貌。例如,散文中對彝族木匠、篾匠、媒婆、彝族年、口弦、竹笛、披氈、火塘、炊煙等的抒寫,將彝鄉的節慶禮俗、傳統技藝、居家習俗、音樂藝術等都展示給了讀者,增強了散文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當然,阿克日布的母語散文也有些不足之處,如有的主題內容較為雷同、缺少新意;有的語言冗長拖沓,不夠精煉。有的結構枝蔓過多、晦澀朦朧。雖其如此,阿克日布的散文所抒發的人文關懷和感傷感情懷卻是難能可貴的,他所呼喚和追求的也是所有遠離故鄉的游子所向往的心靈歸宿和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