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王之亂歷經16年,自太熙元年(290年)晉惠帝司馬衷繼位而始,至光熙元年(306年)惠帝被東越王毒殺結束。造成中原地區人口銳減,內遷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依附于司馬氏各王紛紛起兵。永興元年(304年)成都王司馬穎面對王浚和司馬騰的進攻抵抗不住,以劉淵為北[3]單于,參丞相事,發匈奴人抗浚、騰兵。劉淵得以返回北方左國城,起兵抗晉,國號為漢。與此同時,羯人石勒亦起事反晉。公元318年劉淵之子劉聰死,石勒于河北襄國(今邢臺)稱單于。公元329年石勒滅前趙,北方暫時統一。石勒在位時采取了一定的政策用于鼓勵北方的農業生產,穩定社會秩序。公元334年石虎殺石弘篡位,后趙國勢日衰,公元352年后趙亡于冉閔。黃河流域繼而興起氐族符氏和鮮卑慕容前燕兩個少數民族政權。公元337年慕容皝于遼東自立為燕王,建立起前燕政權。慕容皝之子慕容儁南下進攻并消滅冉魏政權,取得黃河中下游地區。前秦符洪在后趙亡后占據關中地區,公元352年符健于長安稱帝,此后國勢漸穩,苻堅繼帝位后,在王猛的輔佐下,恢復生產,進行統一戰爭。公元370年至公元376年前秦相繼滅前燕、仇池、前涼,進攻東晉,降服西南夷。此時中國北方地區只剩下定都盛樂的代國尚未被納入后秦版圖。
公元376年,苻堅為徹底消滅北方邊患,實現前秦的大一統之路。在消滅前涼后,分三路大軍進攻政治中心位于盛樂的拓跋代國。關于代王什翼犍在戰后的去向,史學界根據南北史料的不同,主要分為兩種觀點。一為參照《北史》、《資治通鑒》等代表北方王朝立場的史籍,認為代王什翼犍為庶長子寔君所弒殺于君子津附近;蔣福亞先生就在其《苻堅滅代》[4]一文中認為代國滅亡時,什翼犍已年近六十,身體多病,送至長安后還有多次學禮問候,難以講通。二是根據《晉書》、《宋書》等代表南方王朝立場的史籍,認為代王什翼犍兵敗后,被苻堅俘虜至長安。李憑先生持有此觀點[5],根據崔浩修纂《國史》時史官曲筆問題的出發,認為北魏立國后為美化代國時期的歷史,而有刻意隱晦之意,不愿將什翼犍兵敗被俘寫入史書。
關于前秦進軍滅代具體線路的史料,《晉書·苻堅載紀》載,“遣苻洛為北討大都督,率幽州兵十萬討代王涉翼犍。又遣后將軍俱難與鄧羌等率步騎二十萬東出和龍,西出上郡,與洛會于涉翼犍庭。”[6]可知前秦兵分三路,中路由苻洛領兵十萬從幽州進軍,另外令俱難、鄧羌領軍二十萬由幽州以東的和龍、以西的上郡出兵。三路大軍合圍什翼犍王庭。犍戰敗后,向弱水方向撤退。《資治通鑒·晉紀二十六》中對滅代戰爭有載:“劉衛辰為代所逼,求救于秦,秦王堅以唐公洛為北討大都督,帥幽、冀兵十萬擊代;使并州刺史俱難、鎮軍將軍鄧羌……帥部騎二十萬,東出和龍,西出上都,皆與洛會,以衛辰為鄉導。”[7]除前秦分兵三路合圍什翼犍外,鐵弗部劉衛辰與拓跋代國連年斗爭,劉衛辰投降前秦作為前導,鐵弗部也參與了滅代的戰爭。鐵弗匈奴部位于河套地區,位于代國的西面,靠近前秦滅燕前的北方領土邊界。鐵弗匈奴應當作為獨立的一支武裝力量在朔方附近攻擊代國,這也是為何前秦軍于東部幽州、并州邊境出軍原因之一。《通鑒》載:“又使南部大人劉庫仁將十萬騎御之。……乃帥諸部奔陰山之北。高車雜種盡叛,四面寇鈔,不得芻牧,什翼犍復度漠南。”[7]由此可知,《晉書》中關于前秦軍的進軍路線,更加詳細可靠。前秦伐代,引起了代國的強烈反抗。同時,強權勢力的介入也改變了草原上的政治生態平衡。前秦的入侵得到了高車族的響應。什翼犍執政前期將高車族征服,高車被征服時期缺乏相關史料的記載。但前秦伐代時,高車“盡叛”,可見代國對高車的控制力并不強。什翼犍在重重包圍下,最終也未能前往漠北。
由上述史料我們可以大概推測出前秦軍的進軍路線為:首先,苻洛領導諸路大軍經過戰斗后,合圍盛樂王庭。其次,什翼犍奔逃弱水,前秦繼續追擊,又經歷高車的圍堵,什翼犍無奈重返陰山之南。最后,在陰山南部,因為王位繼承權問題,代王周圍發生內亂,什翼犍被其子縛送前秦軍。
參考文獻:
[1]唐長儒.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魏晉南北朝史論叢[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113.
[2]堀敏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的基本問題——中華世界[C].北京:中華書局,2010:85.
[3]何茲全,張國安.魏晉南北朝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蔣福亞.苻堅滅代[J].北朝研究,1990(3):17~25.
[5]李憑.北魏平城時代[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929.
[6]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323,2547.
[7]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