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實驗中學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電子產品走入千家萬戶,帶來的后果之一就是閱讀內容趨淺、“碎片化閱讀”盛行[1]。所謂“碎片化閱讀”,指的就是以手機、電子書、網絡等電子終端為主要載體的閱讀,它的特點是閱讀模式不完整、連續性差。當下“碎片化閱讀”的得失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在反思:究竟這種閱讀方式是否值得提倡?那么,作為高中學生,我們又該怎樣通過揚長避短來使碎片化閱讀這種模式的效果最大化?本文對于以上問題進行了探討。
所謂碎片化閱讀,指的是借助當前多種閱讀工具進行不連貫地閱讀,例如當前電子科技發達,電子設備幾乎普及到人手一臺電腦、智能手機、平板等,通過這些電子設備,來斷斷續續開展不連貫地、每次信息量較小的閱讀模式[2]。碎片化閱讀的含義共有兩種,第一是指閱讀時間的特點呈碎片化狀態,這是和連續性閱讀截然不同的一種模式,可以在我們學習的空閑時間里,刷刷手機的電子書、微信閱讀公眾號、微博文章等間斷性地進行閱讀;第二,指的是閱讀內容的特點呈碎片化形態,這是指我們的閱讀內容可以是片段性、零碎化的,而非完整系統性的內容,可以隨時中斷而不影響獲取信息的效果。
我們所處的21世紀可以稱得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電子產品的出現極大地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我們的耳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3]。盡管面對這些令人應接不暇的新聞人們也許會迷失自我,但同時這些“碎片”也成了我們感知世界、關注時事的最重要的渠道。
調查顯示,面對“您一般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閱讀”這樣的問題時,有71.88%的人選擇了“上網在線閱讀”這一選項,而在線閱讀的內容也十分豐富,網絡小說、時事政治、生活娛樂、學習資料等無所不包。雖然調查結果只能體現部分人的情況,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碎片化閱讀”正在成為閱讀方式的主流,這個過程速度極快,且不可逆。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當被問到“你認為碎片化閱讀對你的幫助大不大”時,74.76%的人選擇的是“能為我解決一些問題”。這說明碎片化閱讀像并非部分人所痛斥的那樣一無是處,在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
在時代的洪流中,“碎片化閱讀”雖然遭受非議,但它的優點不容忽視。它給予人們最便利、最豐富的信息,它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各類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讓逐漸式微的“閱讀”重回人們的視線。許多人或許沒有耐心進行大部頭的紙質閱讀,卻會在各類閱讀軟件上閱讀一些小文章,獲得不錯的閱讀體驗。
相比較于碎片化閱讀的優勢,它的弊端被人們討論得更多。在這里主要討論三點。
1、易導致思維惰性形成,失去獨立思考能力
所謂“碎片化”,即海量的、不成體系的信息,所涉及的內容大多是淺顯易懂、沒有深度的,它的根本目的是運用鮮亮的外表、清晰的內容來獲取更多的用戶,并非給人們提供精神上的滋養。作為時間緊、壓力大、任務重的高中學生,在面對這些信息時,難免會喪失自己的辨別判斷能力而照單全收,只機械地輸入而并不進行思考,久而久之,思考能力就會下降。
2、易導致心思渙散、注意力不集中,難于專注
科技的高速發展帶來了我們所說的“信息爆炸”現象,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新聞信息飛速增加、娛樂信息急劇攀升、廣告信息鋪天蓋地、科技信息飛速遞增、個人接受嚴重“超載”等。有研究稱,近30年來,人類生產的信息已超過過去5000年信息生產的總和[5]。
在這樣的情況下,“注意力集中”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我們習慣于根據自己的興趣打開一篇文章,草草看了兩行就失去耐心。“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就是這樣的一種閱讀模式,信息無孔不入而我們無法拒絕,由此注意力日漸下降,心境漸趨浮躁。
3、碎片化閱讀占用了大量時間,卻無法達到相應的效果
我發現身邊的很多同學在進行碎片化閱讀時,獲取的是信息,而非知識。只有在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取舍與運用,才算真正獲取了知識。但很明顯,依賴碎片化閱讀的多數人并不具有這樣的能力。
網絡上愈演愈烈的“知識付費”,反映了當下人們的心理。花了錢就一定可以買到知識?未必。我們花的錢買的是一份心安理得,買的是一份消遣。實際上,絕大部分人并沒有在碎片化的閱讀中獲取對自己有益的知識,卻給自己營造出一種“我學到了xxx”的假象。長此以往,思維將被麻痹,學習能力將日漸喪失。
首先,進行碎片化閱讀要對閱讀內容進行合理選擇,注意切不可無的放矢。想要能夠使碎片化閱讀的效果實現有的放矢,就必須首先建立明確的閱讀目標。比如我們在學習《記住劉和珍君》時,可首先對魯迅的一些文章加以讀研,例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故鄉》都是不錯的選擇。在確定具體的閱讀目標后,高中學生可以利用飯后休息、等候公交、睡前等零星的時間來開展閱讀。雖然每次的閱讀時間看起來不起眼,但經過日積月累之后便可使小目標一一實現,最終在多個小目標匯集之后實現了最終的大目標,這便是積少成多的道理。但值得一提的是,短而精是我們高中學生在開展碎片化閱讀時要遵循的原則。畢竟碎片化閱讀所利用的時間極為有限,或是長篇閱讀下來勢必會對閱讀的進度和質量帶來影響。曾有多名學者在調查后得出結論,證實開展碎片化閱讀時選擇科學、簡短、精悍的閱讀內容,對于實現閱讀質量的提升更有為益[6]。
前文多次提到,“碎片化閱讀”提供的信息多而繁雜,不成體系,不宜不講章法地采用。因此要利用“碎片化閱讀”的第一步,便是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后利用碎片化閱讀提供的信息擴展知識面,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將瀏覽到的信息進行歸類,需要時按照索引進行提取,既避免了無謂浪費時間,又達到了閱讀效果的最大化。
雖然“碎片化閱讀”逐漸占據上風已成了不可逆的趨勢,但“深閱讀”在我們的精神生活中仍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可取代,不可動搖。因此在進行“碎片化閱讀”的同時,我們應當在我們高中學習的大量任務之外合理地規劃好時間,不讓這種走馬觀花的、淺層次的、消遣式的閱讀占據太多的時間,而是在充分利用好零碎時間的情況下將大塊的時間留給深閱讀,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強基固本。
部分人認為“碎片化閱讀”浪費時間,其實究其根本,并非其中傳達的內容無用,而是沒有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其實比起“深閱讀”,碎片化閱讀涉及的內容往往更貼近生活,更“接地氣”,更容易運用到日常事務的處理之中。因此,作為讀者,我們應當敢于并且善于將我們于“碎片化閱讀”中學習到的知識運用起來,讓這一類閱讀不僅僅止步于消遣。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發展“碎片化閱讀”作為信息社會快速發展的必然產物,利弊參半,趨利避害方是正道。潮流不可逆,社會不會倒退,我們高中學生應當反對“是古非今”的觀念,向前看,思索如何利用“碎片化閱讀”,而不是聞其色變。從改變自身的習慣做起,因勢利導,將“碎片化閱讀”的優勢最大化。只要利用得好,相信“碎片化閱讀”終有一日會對我們的學習乃至社會的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