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雄
(廣東省五華縣安流中學,廣東 五華 514400)
現在我國的美術教學還主要集中在對對象的模仿上,對靜物的模仿,對成名畫作的臨摹,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讓學生打下扎實的美術功底,但是卻不利于美術學生發散思維,自主想象。而美術的成就就是要有創作者自己的思想。當學生具備了創新思維,不僅能把自己的思想體現在其作品中,還能把模仿的作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領悟,增強學生對世界的理解和審美能力,讓自己的作品富有靈魂和深度。可見,把創新精神融入美術作業設計中是十分重要的。
現在美術老師對美術作業的設計很簡單,一種是“口頭作業”。在上節課結束前,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口頭總結,到了第二堂課,會以問答題的形式考查學生對上節課的記憶和掌握。一種是要求畫圖。教師會提出畫作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作畫。比如,會提出畫一只鳥,至于對象,自己決定。這是美術作業設計常見的形式。其三,探索和實踐訓練,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寫生”,這要求學生深入社會或自然中尋求畫作素材。這幾種就是常見的美術教師對學生作業設計的要求。現代科技發達,表達方式繁多,美術教師應該跟上時代的要求,開展創新性的教學作業設計。
傳統的美術作業設計多是以畫紙為載體,要求學生顏料作畫,畫人物,畫風景,或者臨摹畫作,長此以往,這種形式的設計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產生一種應付心理,這樣就達不到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也啟發不了學生對美的感知。其實,美術教學并不只是單純的畫畫。美術可以應用在很多方面,所以作業設計也可以用很多方式得到體現。高中生的思維天馬行空,作業設計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不要拘泥于顏料、水彩、畫棒,可以采用油漆、橡皮泥,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作畫、雕塑,把平時學到的美的概念發揮到自己的作品中,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在教學中曾經采用過一種讓學生在白色T恤上作畫的作業。每個學生發了三件白色的T恤,讓他們在上面畫自己想描繪的東西,做成家庭套裝一周后上交。本以為學生會一籌莫展,沒想到在交作業的時候,學生們展現出與平時不一樣的風格。學生們也展現出較高的熱情,在一件白T恤上,他們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美術的靈魂是意境,這種意境是不可言傳的。我們欣賞一幅畫作也要理解畫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否則這幅畫就是空洞的潑墨。畫者自己心中體會到的情感才能融入自己畫作中,這是別人無法代替的。這種情感的感知要求學生自己走進生活,去激發自己的想象能力。藝術源于生活,所以美術作業設計可以讓學生去生活中發現美,畫出美。高中美術教學中有一課“水墨交融寫青山”,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解水墨畫的繪畫技巧和注意事項,課后的作業設計就是讓學生去深入大自然中,觀察寫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去創作。這樣的作業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在教學中也曾使用過這一方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繪畫角度,有的是描繪早晨的青山,有的是描繪晚霞下的青山,虛實結合,展現給我不一樣的成果。
對于美術,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繪畫動手能力好,有的學生學習進度相對較慢,掌握的繪畫技巧比較少,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同時要考慮全面,要分層次設計。高層次的設計,可以對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提出要求,低一些的,可以對中等水平的學生提出,而對于低層次的學生,則提出基礎要求并進行激勵。這樣層層要求能夠有效地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會因為一刀切的原因,增加學生的負擔,使他們產生負面情緒。積極的教學,也需要學生積極態度的配合,關心他們的學習情緒也是教師應該考慮到的方面。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不同人對一個現象的認識也有不同的理解,把不同的理解進行整合會出現與眾不同的效果。美術設計也可以運用這一真理。在作業設計中增加學生的團隊合作。美術教師可以布置量大的作業,把學生進行分組完成設計。由于作業量大,學生會分模塊完成,完成的過程中,每個人的理念不同,這就需要重新整合,把不同的想法自己融合,這樣就產生出新的觀點。而且分組完成的方式,還可以刺激學生組與組之間進行比賽。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學生會很積極地參與其中,因為這就是高中生的特點,他們不服輸,敢競爭,勇于創新。這樣的設計會形成良性循環,在作業評比中進行小組評比和單人評比,這對教學也是一種進步,也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還可以把科技運用到美術作業設計中。現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高中生對于電腦的使用已經很熟練了,作業設計也可以讓學生在網絡上進行簡單的繪畫,運用更加豐富的色調,讓學生天馬行空地作畫,充分調動他們的創新能力,甚至對于能力強的學生提出動畫設計。
總之,一切作業設計,不管采取哪種形式,都應該立足于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盡可能多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作業設計上也要不斷進行創新,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