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
意識形態是反映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利益系統化的思想觀念體系,是其政治思想和行為的價值標準和思想基礎,是一個國家進行管理和統治的系統化思想。[2]黨對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即為通過引領和規范主流意識,加強全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而引領社會健康發展的一種精神本領,是一種非強制性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因此,掌握全媒體時代下的意識形態主導權,對于現階段提升輿論引導力、擴大全民的政治認同、引領健康的社會思潮,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要推翻一個政權,就要先造成輿論,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掌握意識形態主導權就是掌握了政治主張的發言權。[3]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極劇轉型和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交叉時期,經濟體制的變革、社會結構的變動,促使各種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相互激蕩,非主流意識形態不斷滋長和蔓延。新媒體的快速涌進與傳統媒體交織融合,導致信息傳播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不斷增強,以“微傳播”為代表的全媒體時代正在深刻的改變著中國。誠如如習總書記所說:“必須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媒體的力量不可小覷,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命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習總書記曾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中國夢的實現。”[4]據最新《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當前中國網民規模為7.1億,手機上網的網民量為6.56億。[5]
網絡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直接體現著意識形態的斗爭和社會思潮的變化。在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日趨平衡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甚至熱衷于在虛擬的世界溝通和探討,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這種交流和交融帶來了技術支持。但我們不可忽視,在宣揚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的同時,“眾聲喧嘩”的媒體世界同樣充斥著扭曲、調侃等消極的言論。焦點事件一經曝光,便會隨著網民的主觀意愿實現 “井噴式”的傳播,爭占各大網站、媒體的頭條。媒體環境的虛假化、聚焦化導致社會輿論不斷發酵,嚴重影響世人的價值判斷。因此,積極掌握意識形態主導權,提升對社會問題的解釋能力,整合文化資源,對于推動文化繁榮,提高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眾所周知的央視詩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一時之間圈粉無數,公眾熱議這種現象大抵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詩和遠方”。但我不們不可否認,“漢字大賽”、“成語大賽”等節目的產生體現著公眾對傳統文化的巨大需求,只有掌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才能創新文化的傳承方式,提升我國文化的魅力。
全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兩微一端”(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以其成本低、傳播快、主動性強等特點成為當代大學生參與政治的主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7年1月,微信客戶端的月活躍賬戶已達6.5億,每日信息量300億+。中新網北京2月23日發布的“微薄2016年度財報”顯示:截止2016年底,微薄月活躍用戶突破3億,移動端占比達90%。根據最新發布的《2016微薄用戶發展報告》,大學生用戶比高達77.8%,其中,以微博作為參政平臺的大學生為58.4%,以新聞客戶端為參政平臺的大學生為39.1%。
由此可見,“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引領主流媒體輿論導向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大學生參與政治的主渠道。然而大學生自身分辨力差、易沖動的特性,加之網絡環境虛擬和混淆等特點導致大學生在參與政治的方向上容易走向偏激,因此,必須加強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一方面完善大學生的參政平臺,一方面規范大學生的參政行為,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與準確,肅清大學生的參政道路,真正提高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水平。
毛澤東曾說過:“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前提”,這就意味著思想防線是一切防線的保證。現如今,媒介化的政治傳播在民主政治和公共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致使大眾傳播過程中出現很多新的狀況和問題,因此,要做好全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工作,強化思想防線,才能增強黨和政府在媒體中的感召力、影響力。“所謂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創造性的更新工作方法,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 順時而異、順勢而變,是信息時代順利開展各項工作的有力保證。
1、健全媒體信息的監督預警機制
科技需要創新,信息時代更需要我們不斷轉變觀念,提高自主研發的能力。設置科學的預警裝置,防范不良“黑客”的攻擊,同時掌握核心開發技術,切實做好網絡監控,因時因地制定預警方案,提高管理水平,進而提高黨對意識形態領域內信息流通的把握。
2、善用法治思維,建立健全法制
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內外媒體領域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信息工作。先后出臺了《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反間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我國互聯網媒介的安全保障能力上了新的臺階。然而,鑒于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復雜性,我國的網絡安全立法仍存在網絡數據易泄、謠言屢禁不止、恐怖活動猖獗等隱患。為此,黨和政府要堅持價值平衡與責任主體負責并重,對網絡安全立法進行持續性研究。
3、樹立動態發展觀,建立內通外聯機制
黨的意識形態主導權關乎國家安全、社會發展,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前提下,要堅持動態發展觀念,審時度勢。習總書記提出:網絡安全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信息技術變化越來越快,要轉變思路,提高感知系和響應系統的實時性和快捷性,打通內部溝通、外部銜接的“關節”, 內部溝通是基礎準備,外部鏈接是現實保障,在動態發展的過程中相輔相成。
意識形態的主導力根源于現實,與現實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歸根到底是為人民服務的工作,要堅持與人民的需要相統一。
1、解放思想,積極創新意識形態理論
在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創新傳播形式和內容,注重線上線下兩個陣地的配合和補充,增強意識形態的包容性。[1]擴大受眾范圍,提高服務質量,使普通老百姓也能夠通過多媒體渠道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與國共享。對此,要注意對經典理論的中國式包裝,結合中國大眾的關注點和興奮點,分層次、分地域,針對性的傳播,最大限度的激發廣大網民的政治熱情。
2、堅持多向互動原則,實現意識傳播由灌輸式向滲透式轉變
要鼓勵構建多方位、多渠道的網絡溝通平臺,積極搶占主流意識的傳播媒介。同時,黨和政府要一以貫之群眾路線,善于運用新媒體了解國情、民意。打造公開化、透明化、民主化的網絡空間,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3、要維護和提升黨的政治威信
所謂主導權,不是一味的灌輸,要求對方服從,而是真正得到認可、獲得認同。這就要求全媒體條件下的主流意識形態要具備公信力和輻射力,破除傳統意識形態的束縛,最大限度的滲透到公眾的日常生活,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汲取營養,逐步增強民眾對主流意識的依賴感和認可度。
1、全媒體時代的意識主體關鍵在于人才
要高度重視新媒體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建立網絡發言人、評論員、輿情分析師等。提高其處理網絡突發事件,積極引導網絡輿論的能力。同時整合媒體資源,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宣傳、溝通、互動系統,暢通傳播渠道,肅清傳播環境。以政府服務的微信公眾號為例,打造良好的政務微信矩陣,把相關政府機構、官員信息有效整合,建立暢通的信息傳播媒介,強化信息傳播的時效性。
2、建設為黨服務的主流媒體
黨中央《關于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意見》指出,要打造一批形態多樣,競爭力強的主流媒體,建成擁有強大實力和影響力的媒體接團。為我黨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提供媒體支持,從而增強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發言權。
3、改變高校媒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媒體課程設置
根據市場需求和新媒體發展的特點,對高校媒體人才進行“解構”。采取市場倒推模式,依托高校教育教學安排,將新聞傳播與媒介相融合,提高媒體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對此,一方面積極鼓勵學生以行促知,通過“非教學”途徑,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重視學生的實習安排,提高其對本專業的理性認識和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積極將新興媒體引進來,打通媒體界限。在高校設置媒體傳播實訓基地,大力開發多媒體業態融合的管理系統,豐富媒體教學的課程設置,積極占領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征地,真正提高人才儲備。
馬克思認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即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阿爾文·托夫勒也曾表達:當今社會已不再是被暴力和金錢控制的時代,未來世界的政治將掌握在信息強勸人的手中。對此,我們必須直面全媒體時代掌握意識形態主導權的挑戰,積極探索新興媒介,掌握其變化發展的規律,不斷提高黨的話語權和號召力,鞏固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
參考文獻:
[1]劉文,于麗先.網絡時代加強黨對意識形態主導權的思考[J].社科縱橫,2016(04):11.
[2]鄭永廷,任志鋒.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和主導權研究[J].教育與研究,2013(07):46.
[3]張國臣.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時代價值[J].學術論壇,2016(01):4~5.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陳貝.淺析微博時代網絡政治參與的利弊與規范途徑[J].現代交際,2016(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