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贊/成都東軟學院
伴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高等教育也在經歷國際化的進程。2010年,國家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無疑對我國的高等院校大學英語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國許多學者在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的教學這一方面做出了積極的研究和探討。束定芳(2013)提出,外語界應加強理論探討和實驗探索,使大學英語教學真正為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為中國走向世界服務。杜麗(2014)對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進行了探討,孫倚娜,李翠英(2016)就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和大學英語教師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研究。但是,對大學英語評估體系的研究較少,蔡基剛(2015)對國際化形勢下的大學英語評估體系調整進行了論述,提出對大學英語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進行調整,在達到與時俱進。
教學評價體系一般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等一系列內容。評估是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科學的評估結果不僅可以為教學提供有益的反饋,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終結性評估是檢驗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無法評價教學過程這一重要環節,而形成性評估則彌補了這一不足:通過形成性評估的各種手段和方法,老師可以不斷獲取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或方法,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就大學英語課程而言,《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及《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一般會對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描述和界定。
蔡基剛(2015)指出,我國大學英語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最大的缺陷如下:評價方式單一,評估內容重語言輕能力,評估形式重結果輕過程,重全面發展輕個體差異,把語言測試看成是教學評價的全部。
針對當時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試教學傾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提出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模式。為幫助廣大教師理解和掌握教學評價的內涵,《課程要求》分別界定說明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倡導建立“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系”。
2016年,教育部“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精神,在總結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具體而言,《教學指南》將“評估體系”細化為兩個評價體系,即課程評價體系和英語能力測評體系。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大學英語課程評價涵蓋課程體系的各個環節,應綜合運用各種評價方法與手段,處理好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之間的關系,實現從傳統的‘對課程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向‘促進課程發展的形成性評價’轉變。”大學生英語能力測試應包括形成性測試與終結性測試,實現終結性測試與形成性測試的有機結合。
(1)調整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所占比重。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淡化終結性考試的決定性作用,增大了課堂內外形成性評估的權重。(2)建立試題庫,試題庫建設緊扣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試題庫中的題都是以大學英語教學實施的主要教材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來編寫,重點考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知識的應用情況,緊扣教學目標,有的放矢。(3)評估方式靈活多樣,測試重點和測試模塊可自由組合。大學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估的重要實施環境首先是教材配套網絡平臺及手機APP,其次是句酷批改網,在這兩個平臺上,我們可以任意從試題庫中抽取“寫作、聽力、閱讀、翻譯”板塊的內容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學生登陸完成,對所學知識點進行及時的復習。
通過以上措施,我們初步達成大學英語教學評估的多元化評估、過程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目的,明確了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有效促進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陳俊.基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大學英語教學多元評價體系構建[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7(6).
[2]蔡基剛.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外語教學評價體系調整[J].外語電化教學,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