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變雄/江蘇大學
自從教育體制改革以來,大學學科門類日益細化,高校對工科生的培養更趨向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與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專業技師相差無幾,當人們再次反思于現代高校的培養方式和教育模式時,就會發現培養出的所謂高校人才更具有“機器”的特質。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工科生缺乏必備的人文素質??墒?,何謂“人文素質教育”?在目前的學術界,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闡述都沒有明確統一的界定,但是“將人文科學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而獨立的內在品格”成為學術界對“人文素質”的認知共識[1]。唐詩宋詞作為古代文學歷史長廊的兩顆璀璨的星輝,在歷史的長流中川流不息,影響著數千年的文人過客。所以研究工科生學習唐詩宋詞的必要性與途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愛因斯坦曾說過:科技和人文分離的結果,就兩個極端而言,出現了兩種畸形人: 只懂科技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談人文的“邊緣人”。在這個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信息化時代,工科生未來擔負的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使命。當代工科大學生不僅要掌握足夠的知識儲備和過硬的技能,同時也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文化覺醒。而詩詞中不乏錚錚鐵骨的愛國詩篇、舍己為義的民族大義篇,學習唐詩宋詞可以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調查發現,相對一部分工科生不但沒有創新意識,更是多人文社會學科置若罔聞,即使有人涉足人文學科,也是蜻蜓點水,對國家大事、歷史文化知之甚少。工科大學生作為未來工程幼雛,他們對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然成為各工科院校棘手的問題之一?!叭宋摹币辉~,最早見于《易經》之中,《易經》中寫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逼湟鉃樘烊撕弦?,注重與自然的結合。崇尚科學發明創新為教學導向,忽略人文素質教育,這一點就已經背離了“人文”的主旨。學習唐詩宋詞,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識,同時走進詩歌的優美意境。
一般而言,對工科學生而言,所謂充實的大學生活就是泡圖書館查資料、在實驗室不停地做實驗,相反的則是在宿舍以沉迷游戲,睡覺消耗時光。兩者不論如何其效果如何,但其生活都顯得太過單調乏味,而學習唐詩宋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業余生活。大部分唐詩宋詞作品是描繪祖國的大好山河,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出網絡,走進大好山河,感受自然風光。
在工科院校開設唐詩宋詞這一人文學科,看似荒謬,實則有很大的意義,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當今美國乃至世界上頂尖級的一流大學,不僅說明MIT具有雄厚的辦學實力,也說明MIT學科的發展平衡[2]。在M1T,要求每年本科生必須完成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領域中8門課程,每門課9個學分,共計72個學分。可見人文學科的重要性。而唐詩宋詞中所蘊含的人文底蘊,正是每一個工科生需要學習的。如果一個理工科大學生要想在科研中取得成就,就必須注意高度地發展想象能力。而“詩來源于想象”,詩詞的創作要依靠豐富的想象,而詩詞本身又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廣闊天地。可見唐詩宋詞這門課與工科學科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
舉辦各種有關詩詞活動,不僅可以營造學習詩詞的濃厚氛圍,使得詩詞得以傳播和發展,而且還可以豐富校園生活,激發校園活力。眾所周知,前段時間的大型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的火熱播出,進一步的說明人們對古詩詞的認可,同時也為舉辦類似校園活動提供更多的參考點,進而營造校園濃厚的詩詞人文氣息。還有古詩詞在流行歌曲中的應用,園林建設與古詩詞的結合,都可以有效的營造校園的詩詞的文化氣息。
在價值觀紛繁復雜的大學中,老師的為人師表尤為重要,老師在授教過程中,其人生觀、價值觀也在感染著同學。老師的學識、風范對同學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一個優秀的師資團隊,也正是一個學校人文氣息濃厚與否的重要因素。同時,若老師能做到授人以漁,則意味著學生自身意識到其重要性。
學校開設唐詩宋詞的課程也好,加強師資建設也罷。只不過是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術環境和優越條件。學生在大學階段,更應該學會的是自我學習,自學生牙牙學語不久,更不知李杜為何人時,就開始背《唐詩三百首》,再到后來的應試階段,更是對唐詩宋詞進行全面的學習和了解。到了大學階段,工科生對人文社會等無名利的學科置若罔聞。相反的,學生更應該去充分的利用學校資源去學習古詩詞,努力做到徳技兼備之人。
參考文獻:
[1]朱志勇.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路徑[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02):149~151.
[2]程光旭.美國MIT的辦學特色及其啟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