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目前看來,古代的監察制度是把封建專制作為生長的搖籃的,其設置的根本目標就是要維護封建統治。但從客觀的角度分析,其也對權力平衡和官員監督起到了核心作用。所以,針對我國古代監察制度與其現代化啟示進行探討分析,在當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跟隨封建制度而誕生出來的,早在先秦時期,其政治活動當中就已經有了監察的影子。據相關記載闡述,當時已設置了監察官“嗇夫”,監督官員的官職叫做吏嗇夫。在西周時期,產生了“御史”這一官職,其含有監察的意思。就如《西周·春官宗伯》里有記載:“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由此便可以看出,在我國先秦時期,完善的政治制度逐步確立起來,監察管理活動也開始慢慢出現。但是那個時期的監察活動還比較單一,且沒有設置專門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
秦漢時期屬于監察制度構成的初級階段,當時秦朝一統天下,為政治制度的制定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溫床。而監察制度也在這個時候衍生出來,且逐漸完善并發展。秦朝在中央設置了御史大夫這一職位,而在地方上設置了監郡御史,主要負責對地方的監督和管理。從此,秦朝自中央到地方的監察機制便促使我國古代監察制度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其不僅一步步演化成為監察體系,同時還在漢代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到了漢代后,基本沿襲秦朝的制度,把御史大夫改成了御史臺,并把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包含一個司隸以及12個州,司隸校尉則具有很高的身份地位,專門監察其他郡縣。而“六條問事”出臺后,對刺史的監察活動也有了明確的規范。[1]
隋朝的監察制度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御史監察系統和諫官系統。前者主要是負責監督官員的活動,后者則是負責規勸皇帝的行為。在這個時代中,監察活動也可分成兩個部分,即對中央常規性質的監察以及對地方臨時性質的監察。相對而言,后者更為靈活多變,但前者更加全面。到了唐朝,御史臺便成為了中央監察機構,包括御史大夫以及御史中丞,底下還設置了察院、殿院、臺院等,分別管理不同事務。在這一時代中,監察機構的分工越來越完善,相關法律條款也逐漸增加,這些都使得監察工作邁向了更為具體、科學的方向。
自宋朝起,我國中央集權和專制皇權開始慢慢強化,統治者也更為關注對官員的監督與提防。而為了對地方實施進一步的監管,上頭設置了提點刑獄司,且監察官由皇帝直接掌控。到了明朝,丞相一職被廢除,官員權力也被分散開來,不再集中于一處。清朝時期,監察體系更為嚴格,可謂把各種監察制度糅合了起來,體現出空前的作用。[2]
古代監察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監察機構的獨立性,進而有助于其全面發揮出監察職能。所以,垂直的領導體系更加可以促進官員監督職能的體現。但我國當前的監察體系實施的是雙重領導制,該體制導致了不同級別監察官員和被監督對象都處在同一個等級中,甚至被監督對象處在更高級別,如此便阻礙了監督工作的開展。此外,監督官員的權威性與獨立性也會遭受影響。
自漢朝以來,我國就開始對監察工作實施立法,保障相關工作有據可依,且能夠井然有序地開展。同時也可以對被監察的對象進行保護,以免產生過度監察的行為,進而影響到其他正常工作的運轉。并且,在這樣的情況下,監察工作也不會變成官員用來打擊報復其同僚的手段。但是,我國當前的監察制度還難以滿足相關工作的實際需求,一部分詳細的規定還需要進行再度優化和完善,以此才可確保行政監察職能的高效發揮和運用。
就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來看,其運用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這種多樣性有利于提高監察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我國眼下采用的監察模式通常都是以常設性的監督為主,并輔以一般性的監察。[3]所以需要加大力度發展臨時性與專門性的監察。臨時性監察可以防止當地官員以及被監察對象之間出現相互包庇的問題,而專門性監察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監察工作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由此可見,上述兩類監察方式都應當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
我國古代監察制度從先秦到清朝,經歷了多個時代的巨大變遷,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現如今,古代的監察制度也可以給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帶來一些啟示。相關人員要確保監察機構與官員的獨立性,健全相關法規,強化監督管理,同時采用多元化的方法,確保監察制度發揮出最大效用。
參考文獻:
[1]張晉藩.中國古代監察思想、制度與法律論綱——歷史經驗的總結[J].環球法律評論,2017,39(02):28~39.
[2]張明明,劉翔.關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2,35(03):89~92.
[3]張國安.論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及其現代借鑒[J].法學評論,2012,27(02):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