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播音主持和新媒體以后,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多媒體的發展直接與信息技術的進步互相掛鉤,伴隨媒介之間的互相融合,使得信息傳播方式與過程都呈現開放狀態,這有利于播音主持專業獲取更多的外界市場信息資料,又由于信息角度的日趨大眾化,也促使播音主持藝術朝著多元化的趨勢不斷發展。同時大眾也能夠借助融合媒體,獲取多種便利的新聞渠道,由昔日的報紙閱讀、電視廣播的收看收聽等模式,轉變成手機客戶端平臺接收新聞消息,進一步提升了新聞信息的體傳播量。
由于當下越來越快的網絡信息技術發展速度,新媒體的播放平臺也在日趨多樣化,當中包含自媒體平臺,它的出現更加方便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隨時隨地發布和了解社會中發生的各類事件。媒體的轉變使人們改變了通過單一的新聞播音和主持行業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這樣就給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也推動與完善了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高等專業院校在教導學生方面拋棄了傳統的教育規定和模式,轉而根據媒體融合理念對教育觀念重新定位,通過自媒體的途徑來改善人才的就業率。
媒體融合的發展和進步,使部分相關專業的工作人員業務素養的提高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在以往傳統媒體的任務進程中,各崗位的工作人員只要把握好自己分內的職責即可,不需要對其他專業知識進行涉獵和學習,然而在新媒體融合的環境中,各職位的人員必須涉及到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才有利于開展與執行自己范圍內的工作任務。在傳統的報刊行業當中,相關人員只需依照新聞播報而對部分信息內容進行簡單的摘抄,然后通過印刷的途徑進行報紙出版。而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中,相關專業領域的工作人員必須在網絡當中收集人們關注的信息,加以整合潤色,才有助于提高報紙的銷量。
目前媒體融合的大趨勢,突破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培養人才的傳統模式,高校必須充分注重此專業的定位分析,并適當采取有效對策來解決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之后建立健全有關的制度體系,培養能力卓著、經驗豐富、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播音主持人才。
在播音主持藝術的學習中,知識與技能的密切銜接非常重要,該專業的理論知識體系在實踐當中能夠轉變為實用的主持技巧。如果學生力圖增強自己的播音主持功力,首先就必須了解與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這也構成了設立播音主持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目的。高校該專業的教師需要運用合理科學的方法與策略來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在課堂教學當中,需要格外注意擴充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儲備,加強其學習技能的提高,強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有效提升學習能力。
最早開設播音主持專業的高等院校是中國傳媒大學,其在培養媒體人才上始終處于領先地位,這對普通高校中設立的播音主持專業應當有積極的鼓舞作用。但結果卻造成大部分設立播音和主持專業的學校都參照中國傳媒大學的模式復制教學套路,導致培養出的人才大同小異。人才培養模式的單純復制削弱了院校的辦學特色,同時也使學校喪失了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不具備長遠效應,阻礙了學校專業的長期發展。而同樣模式發展中的播音主持專業容易出現單一化現象,無法順應目前迅猛發展的社會與網絡,在這樣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播音主持人才無法適應新時期的行業發展要求。
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動畫與文字元素及相關功能都具備多元性的特征,可以將網絡作為媒介平臺,實現與現實中的多樣性有效溝通和互動。信息發布工作人員應當具有相應的網絡技術運用技能和文字輸入能力,并且具有播音主持的專業技巧。由于版權或資源方面的限制因素,許多門戶網站利用文字的形式來進行播音與主持的工作,可以只招聘文字編輯來勝任播音主持人員的工作崗位。
播音和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應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掌握好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實踐能力。但當前一些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訓,造成學生實踐能力較差,就業率不理想。因此學校和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觀看自媒體的主播節目,總結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申請自媒體主持工作,自己錄制視頻,制作節目,讓學生在簡單的社會實踐中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
高校應積極采用先進的播音主持教育模式,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有效和準確定位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實踐機會,使其適應社會就業的節奏,快速融入工作狀態,提高就業率和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何煒.媒體融合環境下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定位探析[J].新聞傳播,2015(07):63~64.
[2]劉耀.淺談媒體融合環境下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定位[J].新聞研究導刊,2015(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