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人文關懷體現了我黨對人的關懷和關愛,是我黨執政理念的升華。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人文關懷也受到了高度重視。長期以來,我國高校也一直在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和新路徑。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的新方向。那么,如何在人文關懷引領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場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其目的是端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大學生健康成長。在新形勢下,受網絡、多元思想影響,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日益多樣化。此外,一些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嚴重滑坡,許多人的理想信念和責任意識都非常淡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校要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將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完善的知識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此同時,弱化思想教育的硬度,強化思想教育工作的服務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尊重和維護大學生的思想和人格,要求教師發掘學生身上的潛能和優勢,因材施教,促使學生不斷向前發展。教師是教學的主導,鑒于教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高校要注重教師師德建設,并開展教師培訓工作,完善師德獎勵機制,以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好基礎。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材體系不斷發展變化,不過,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始終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關注的難題。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看,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緊貼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更多理解、包容、尊重、平等的價值觀,使高校德育教學體系更加完善,才是增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根本。根據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要吸納相關學科(心理學、人格學、美學)的專業知識,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不斷完善。然后,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圍繞社會現實和大學生發展需求,將人的一般屬性與人性特征結合起來開展主題教育,同時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法,變一刀切、滿堂灌為引導式、合作教學和分層教學,使學生真正發現自己、充實自己。此外,高校黨團組織要與政工干部一起,傾聽學生的呼聲,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使大學生充分感受到組織的溫暖和關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要結合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況,開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調查和研究。然后,立足于相關數據和結果,制定心理健康疏導計劃,健全心理健康疏導、教育和干預機制,根據大學生的心理波動、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如針對大學生群體群存在的普遍性的心理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通心理咨詢熱線和心理輔導討論。或者舉辦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規劃活動,與大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和對話,用熱情和關愛感染大學生,幫助大學生找到心理寄托,使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進而升華其思想認識,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校園文化是高校精神風貌、文化品位的反映,優秀的校園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著積極作用。因此,高校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建設高水平的餐廳、圖書館、閱覽室和體育場,優化校園環境,為學生學習、生活和鍛煉創建良好的物質環境。然后,健全校園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完善學校管理獎勵和懲處制度,利用宣傳欄、條幅、廣播、校報等積極宣傳學校發展歷史,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歷史精神,營造追求民主、平等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此基礎上,開展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表現自己、釋放自我的機會,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實踐和鍛煉,開闊他們的眼界,激活大學生的活力,提高大學生的精神境界。
綜上所述,將人文關懷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必然選擇。鑒于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并從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為大學生成長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石生鐵.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知識經濟,2016(10):166.
[2]盧園園,王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路徑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7(12):104~106.
[3]張永紅.人文關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