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大數據智能化的工業4.0時代,會計從業人員已不能滿足于僅僅“會做賬”。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只有培養出適應企業要求與社會發展的,能做到畢業即上崗,才能被認為是培養出合格的畢業生。符合企業需求,滿足企業需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必然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方向。
學生是學校的活招牌,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對院校人才培養的認可度。與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的學生被定位于實踐型、技能型,用人單位評價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學校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也為院校自身帶來了好口碑,反過來促進了院校自身的發展。
據預測,未來大量從事基礎財務工作的會計從業人員將會失業,企業基礎的會計核算工作在很大比例上由高職學歷的畢業生完成,這一點在中小企業中體現得更加明顯。這使得高職會計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空間進一步被擠壓。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提高自身素質與能力是緩解這一現狀的必由之路。院校制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自身的發展大有裨益,通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幫助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掙得一席之地。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并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會計從業人員也需要工匠精神。對于會計工匠精神而言,其內涵不僅包含了高超的專業技能,更蘊含了高水準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然而當前部分高職院校更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而忽略了對學生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的培育。會計工作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會計信息對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過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對經濟社會同樣影響巨大。過分看重職能技能而忽視職業精神不可取。
據統計,在高職院校中,有超七成的教師畢業之后直接走上講臺,并無,或者只有很短暫的企業實踐經驗。這一情況對于職業院校學生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教師脫離企業實際的情況,無法把握最前沿的行業動態,更遑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此外,飛快發展的經濟也對教材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準則不斷更新,會計管理方式與手段不斷創新,都對現有的教學內容產生沖擊。
“00”后大學生逐漸出現登上舞臺。在科技革命的沖擊下,當代大學生已不滿足于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個性化發展與創新性培養已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然而,部分教師卻未能根據新一代學生的特點做出改變,學生仍處于被動地位。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未能得到充分開發與應用。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會計工匠精神包含了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等各種深刻的含義,是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必備的精神理念。將理論教育、實踐教育、職業精神教育三者有機融合,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畢業生的必由之路。
學生的培養離不開企業的支持。學校培養的畢業生最終需要得到企業的認可。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具備高水準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畢業生是社會、企業與院校共同的追求。對于優秀人才的培養,企業需要與院校共同承擔重任。企業可以全程參與學校的教學,從企業實際出發,提出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議,并以校外專家的身份,從企業角度為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更貼近企業。
職業資格證在一定程度上是職業資質的證明,雖然會計從業資格證已取消,但對于會計人員的職業資質的認定并沒有放松。取得一定的執業資質是用人單位判斷求職人員素質最直觀的依據。因此,將職業資格證書融入人才培養計劃亟待展開。此外,目前各級各類競賽進行得如火如荼。無論是與專業相關的技能大賽還是與職業發展相關的創業就業類大賽,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有積極影響。
對于優秀人才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科技引領經濟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需要擔負起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為企業與社會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杜靜.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策略探究[J].中國商論,2015(33):185~187.
[2]楊帆.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與思考——安徽省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調研[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23):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