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前我國助產專業人才缺乏,醫護、床護、每千人護士比例都低于國際最低標準,因此人才需求旺盛,特別是高層次助產專業人才更為稀缺。中國各級醫院中最低護士(含助產)編制不足,增加各層次護士(含助產)及培養更多合格護士就是本世紀中國護理發展首先要做到的,被國家規定為四大緊缺人才之一。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圍產期的保健、護理和診療等醫療服務日益重視,發展“助產”專業勢在必行,同時也符合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方向[1]。世界衛生組織呼吁:增加專業助產人員保護母嬰。要實現到將產婦死亡減少三分之二的千年發展目標,發展中國家受過訓練的助產人員就必須得增加33萬人。可見,助產專業教育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1980年英國醫生MC Poulter在福州開辦產科訓練班。1928年,楊崇瑞在我國開辦了第一個助產培訓班,并于1930年擬定《助產士管理法》呼吁新舊助產士一律需登記注冊。20世紀末,醫學、護理學教育發展迅速,一些中等衛生學校升格為高職高專院校,助產專業教育由中專層次上升到高職高專層次,高職高專院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5年),或者高中畢業生(學制3年),畢業后獲得大專學歷。有數據顯示,至2007年底全國共有253所助產士學校[2]。2013年,除港澳臺地區外,全國共有136所院校開辦助產專業,其中僅兩所有開辦本科層次,其余均為高職高專層次,其中,北京、寧夏、青海、遼寧、西藏5省沒有開辦助產專業的學校。因此,助產專業的教育層次以高職高專為主。
2004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中,將助產專業劃歸在護理類下,參閱很多學校助產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可發現,各學校在對助產和護理專業的培養上區別度不大,助產專業的課程設置與護理專業基本相同,只是在現有護理專業課程基礎上增加了一些醫學課程,如遺傳與優生學、助產學等。由于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的附屬醫院層次低,產房設施不夠先進,助產士操作技術不夠規范,因而學校加強學生技能訓練的方式只是實驗室模型上來完成,學習期間較少真正進行接生助娩、新生兒處理等助產相關操作模擬訓練雖有一定的幫助,卻不如臨床實踐真實,不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應急反應及溝通能力。助產學生在學習期間較少真正進行接生助娩、新生兒處理等助產相關操作。在高職高專的助產教育十分重視學生的技能訓練,忽視了助產學生的親和力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所以,助產專業學生在臨床實習中缺乏關愛產婦的能力,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和動手能力,缺乏對產科常見風險的意識,在出現護理缺陷時不能有效溝通等問題。
助產專業知識、醫學基礎知識、人際溝通知識、心理學知識、衛生政策與法規知識很重要,是助產士從事助產專業活動必備的知識。現代助產士不僅要有良好的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醫學方面的知識,還要有足夠的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心理學知識、人際溝通知識、衛生政策法規知識,這對于助產士溝通交流能力、健康評估能力、解決病人健康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和形成有著重要意義。為了培養這種助產專業學生,首先,學校在培養助產專業人才方面需結合臨床實際需求,為學生創造專業實踐機會的同時,做到技術與人文教育并重,提升助產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專業認同感。
2004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中,將助產專業劃歸在護理類下;2010年,衛生部發布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辦法》將助產士納入考試對象,使助產士與護士的考核辦法完全相同,按照護士的職業晉升體系晉升。我國使用和護士同樣的考核標準來檢驗助產士能否上崗執業有關。同樣的考核標準模糊了兩個專業之間的差別,而由于護士執業考試內容中較少涉及助產專業的內容,為使學生順利通過考核,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偏重護理專業知識的教育,助產學生在入崗前真正的專業知識水平難以衡量,從而加重了臨床的培訓負擔。臨床助產士們也呼吁促進我國對助產士教育、注冊、晉升的規范管理,盡快與國際接軌。迫切希望中國建立助產準入制度,配套獨立的助產職稱評定。當前無論是助產專業的教育者,還是臨床工作的實踐者,都從各自的工作崗位對助產專業的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模式、核心能力、知識結構等開展研究。這無疑讓我們看到了未來中國助產專業的希望。我們應該借鑒護理學專業的經驗,舉全國同行之力,共同關注助產專業的發展,成立學術團體和學會,如助產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助產專業學會,開展助產領域的廣泛研究,定期召開學術研究會,從專業教育和臨床實踐兩大方面開展課題的合作研究。按照國際助產士的理念既助產士是孕婦孕期的主要照顧者,助產十要給產婦提供連續性照顧的專業醫療服務來開展系列循證研究,積極探索山適合中國國情的助產專業體系,制訂助產政策,完善助產士注冊、晉升的規范管理,實行中國助產士的準入制,為中國早日實現國際助產士聯盟正式會員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彥,許虹.我國助產教育的現狀及展望[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11).
[2]龐汝彥.我國助產行業的現狀與發展[J].中華護理教育,2010,7(7):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