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隨著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不斷向高校拓展業務,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誘導學生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侵犯學生合法權益、造成不良影響。大學生陷入不良網絡貸款陷阱里,與自身生活經驗閱歷缺乏、相關金融、法律知識嚴重缺乏有著直接的關系。對于大學生而言,要進一步提高警惕性和風險防范意識,珍惜個人信用,保護自己個人的私有信息,崇尚節約,抵制過度奢侈的消費行為,真正的遠離網絡不良貸款。
“校園貸”相對于銀行嚴格的貸款程序非常簡單,大學生只需通過網絡借貸平臺客戶端上傳相關的學生證或身份證就可以完成貸款過程。
“校園貸”平臺利用線上推送廣告,線下在校園內大量發放傳單,張貼廣告二維碼等方式進行誤導宣傳,誘導大學生在平臺貸款享受“零首付、零利息”等虛假條件,卻不提所謂高額的保證金和服務費等。
目前,由于社會對于“校園貸”管理存在漏洞,使之出現較大的風險隱患,造成矛盾問題頻發,如網貸平臺和各銀行平臺信息不共享,出現較多在校大學生因為無力償還貸款,卻又能夠在多家“校園貸”平臺繼續借貸,償還前期的貸款,造成拆東墻補西墻,惡性循環的惡果,最終無力償還,只有父母親屬出面解決償還,造成家庭的矛盾和負擔。因此,社會相關部門應及時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及時出臺新規新政,規范網貸平臺,明確符合國家規定的收費標準,對于非法的平臺及時取締。從而營造出健康的網貸環境。
高校在“校園貸”風險教育防范中要從實際出發,建立由學院、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骨干隊伍構成的三級防范教育引導機制,密切關注學生異常消費行為。
(1)學院是防控教育引導機制中的第一級,在校園貸防控引導中起著核心的引領作用。充分采用多種方法讓在校學生遠離校園貸,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物質上的損失。一是加強校風班風建設,開展相關主題班日、團日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賺錢的不易,培養出理性消費的大學生活氛圍。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是引導大學生養成一種健康、積極、樂觀生活態度的重要因素,必將成為學生形成合理消費和健康消費的環境依托。引導學生參加積極有益的校園文化生活,遠離網游、賭博等不良嗜好。從源頭上遏制“校園貸”的發生。二是加強宣傳活動,發揮高校宣傳優勢,構建宣傳陣地。有效使用校園廣播、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校園媒體向大學生定期推送“校園貸”不良案例,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其危害。同時,可邀請專業人士開設金融貸款等專題講座,引導學生理性消費,增強學生的防范意識。三是認真執行國家資助保障政策。認真貫徹全國學生資助中心的政策要求,精準資助。加強對學生資助工作的科學管理和制度支撐,切實提高學生資助工作水平,保障國家各項資助政策落到實處,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費、生活費等保障性需求。真正把資助補貼發到困難學生手中,確保其在校正常生活學習。
(2)輔導員(班主任)是防控教育引導機制的第二級,充分理解學校關于防控教育的方針政策,對學生開展主題活動,經常到學生中去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引導、及時處理、已經反饋匯報,同時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以及監控。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關心關注學生消費心理,糾正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在生活消費、人際消費、娛樂消費等方面,教育學生不盲從、不攀比、不炫耀,引導學生合理消費、理性消費、適度消費。
(3)學生骨干隊伍是防控教育引導機制的第三級。學生骨干隊伍是與學生關系最緊密的人群,經常與其溝通和交流。必須起到監控作用,發現問題及時反饋輔導員。防范教育引導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要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理解校園貸的危害,爭做防控教育引導的先鋒;學生要加強理財能力,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這是社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是其更好適應社會競爭的保證。學生要樹立科學的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社會穩定發展的支撐和動力,同時是提高學生崇尚科學文化熱情和社會主義道德觀的自覺性的保證。三級防控教育引導機制中的三級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反饋的。
在構建三級防范教育引導機制基礎上,不斷完善“校園貸”應急處置機制。
(1)及時了解學生貸款的真實情況,對其網貸的渠道、用途以及社會關系等問題準確把握,并引導學生遠離“校園貸”,告知網貸對自己、家人、朋友的嚴重不良影響,確保學生安全是應急處置機制的首要任務。
(2)第一時間聯系學生家長,告知學生進行網貸的事實,準確把握學生日常的生活行為和習性,在學院、家長、學生共同配合下盡快解決網貸所帶來的嚴重社會危害,防止事態惡化。
(3)對未經學院同意在校園內進行宣傳推廣信貸業務的不良網絡借貸平臺及個人,第一時間報請警務室、公安、網信等部門依法處置,維護學生合法權益。
(4)進一步排查學生中的網貸情況并嚴格監控學生中的借貸行為。要求各學院組織學生干事、輔導員、班主任逐個班級排查,逐個同學排查,對有借貸隱患的學生及時進行教育,停止借貸行為。
(5)學院宣傳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校園貸”宣傳警示教育。及時發現校園貸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及時分析評估潛在的風險,及時以電話、短信、網絡、櫥窗、校園廣播等多種形式向學生發布預警提示信息。
(6)對于“校園貸”的防范和引導不僅僅需要高校的重視,社會和家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社會上要嚴厲打擊消費金融類公司在高校校園內采用的“全年零利息”的校園貸行為,這是一種變向的“高利貸”,必須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整治。建立的舉報治理制度,對于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存在安全風險隱患的貸款平臺第一時間發布以電話、短信、網絡、櫥窗、校園廣播等多種形式向學生發布預警提示信息。預警信息、向舉報相關部門處理并及時清理出校園。
建立應急處置機制及時緩解由于學生參與不良網絡貸款所導致的社會問題,確保學生安全。學院、家長、學生共同配合下盡快解決網貸所帶來的嚴重危害,防止事態惡化,同時進一步排查與宣傳警示教育。
防范教育引導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要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理解校園貸的危害,爭做防控教育引導的先鋒;學生要加強理財能力,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這是社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是其更好適應社會競爭的保證。學生要樹立科學的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社會穩定發展的支撐和動力,同時是提高學生崇尚科學文化熱情和社會主義道德觀的自覺性的保證。同時要呼吁全社會對“校園貸”問題務必引起高度重視,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不良網貸的監管整治力度,營造安全和諧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宋雁慧.大學生網貸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5).
[2]張艷林.以校園貸談大學生的法律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7(07).
[3]崔柳.淺談大學生校園網貸危害及管理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7(26).
[4]陳文波.淺析校園金融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