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霞
江西省上饒縣湖村鄉中心小學
語文教學的新課程變化主要有:對拼音的理解認識降低了學習標準并且刪減部分內容。強調了低年級的語文學習重點不再只以拼音教學為主要任務要強調識字認字。對于課文的教學中需要學生對閱讀產生積極的興趣從而增進語文素養的累積幫助提升語感能力。不再將課本中的“聽”、“說”分開教學合二為一提升學生為的口語交際能力,并有新板塊進行單獨教學。同時對于傳統的“作文”進行更替為“習作”目的使學生加強文字訓練能有目的性的有條理的表達,并讓這種表達具備完整性、具體性、充實性、動人性。而作文知識一種用文字累計的表達某種主題意義的文體,對于學生的學習掌握具有單一性。最后加強綜合能力的學習。這些新課程的變化即是新一輪的小學語文教學難點中的重點內容。只有把握好這些重難點才能對教學工作產生幫助。在課堂中授課內容的重難點確定也是尤為重要,教師需要十分細心謹慎對待課文中難點,拿捏的尺度如果把握錯誤課堂的效率將會十分底下毫無意義、學生毫無收獲。教學的宗旨就是為了讓學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識點。如果僅僅把重心放在課堂氛圍是不夠的,備課的正確與否更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方向。老師作為一個引路人最忌諱的就是使學生誤入歧途。對此教師應該尋求對策去解決這些難點。
教學過程中的難點的解決途徑并不是唯一,其可以根據每個學生自身不同的特征采用更加適合的方法解決,總的來說就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
而多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課堂上粉筆板書的唯一局面,通過更加生動靈活的圖像或者是動聽悠揚的音樂給學生的視覺聽覺帶來不同的體驗。通過感官變化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達到了高效課堂。此外,多媒體的運用使老師免除了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書,清晰明了的課件上進行匯總。這是一種更加環保綠色的課堂。比如在學習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這篇課文時,若通過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通常讓學生朗讀并體會其文章的深層意義,這不足以讓同學知道抗戰時的艱辛不易。反之通過多媒體,可以制作截取長征的部分影視。讓學生知道其兩萬五千里的艱難不易。詩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較為深奧學生不能充分理解“暖、寒”這種完全對立感覺背后的意義。而影視片段通過視覺的表達更具有直觀性,把紅軍不畏危險、不畏犧牲堅持到底的奉獻精神渲染表達到極致。這時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設備不但可以增強課堂趣味性使學生拓展眼界,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教學過程的重難點有著重要的幫助。
這一點對老師而言比較辛苦,一節可以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課堂背后老師必定付出了諸多心血。在上課之前教師需要認真的學習教材,明白文章的主旨、故事發展線索、熟悉文章脈絡。細細品讀通過這篇課文要教會學生什么道理,讓學生學習到什么?提升哪種語文素養。更重要的是需要與新課程的指導融合,就如新課程中要求將作文改為習作。那么就應該是學生了解課文的敘述方式、寫作手法。比如在《搭石》這篇課文中要求將“美”帶入課文中尋找特別的語句和重點詞。書上的練習句子體現了重難點,將運用到學生的理解與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才能達到最終培養學生的目的。此外備課過程中教師不能照本宣科一味的按照課本上的知識教授。應該將生活中的案例與之結合。畢竟語文和生活密不可分,二者相輔相成。語文源自生活,而我們又需要將它運用到生活中去。華特曾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就是一個雙向輸出的知識過程。在實踐中觀察生活的點點滴滴與學習相聯系是一種極好的教學途徑。也教會了學生不一樣的面對社會的種種現象,提升自我道德修養。
成功的學習源自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共同付出。在學習過程中,語文這門課程猶如一個天平,兩端分別是老師和學生。老師的知識輸出很重要但是如果學生一味的接收那這個天平將會傾斜。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中應該自主學習抓住每篇文章的重點,自己鉆研思考難點問題,此時老師稍微施以點撥必然會茅塞頓開掌握精髓。提高文學素養的水平各種各樣通過日常習題、閱讀、交流都可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