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娟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蓮花小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圍繞學生的“學”進行教學設計,選擇教法。突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在這里,筆者就在語文課堂上如何實現教學的有效性談幾點我個人的認識。
我堅信任何教學內容,只要學生通過自學形成了對書本內容的感性認識和一定的體驗后,教師再來講授和指導,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教一篇新課之前,我就要先布置學生預習,成功的預習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自覺地自學書本知識。而預習的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在預習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利用字典和詞典等工具書預習課文,掃除字詞讀音解釋等閱讀障礙,減少教師課堂板書講解的時間,確保課堂教學“刪繁就簡”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展開。我還給學生設計了預習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看,去找,去發現,在讀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地把文章看一遍,讓學生帶著問題有準備地走進課堂,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學習。這樣,不僅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而且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課堂上我一般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將自己對句子的理解和感受寫出來,把你認為最感動的句子劃出來,并寫一寫讓你感動的原因。哪些詞語讓你最感動?課文中哪些句子你認為寫得最優美?讀了課文以后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你是怎樣分段的?你這樣分的理由是什么?……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把學生的問題一個個穿起來,一個個智慧的火花加以引燃,照亮學生的心智,最后回到課文的主旨上,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放手,該出手時才出手。當學生讀不出感情時,教師要加以示范;當學生讀不起勁時,教師要帶一下。當學生的問題偏離主題時,教師要加以糾正,拉回正題;當學生遇到困惑時,教師要加以點撥,使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上課走神時不要批評,只用暗示,提醒或通過扼要的提問使其注意力集中。課堂上要盡量給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產生成功的體驗,特別是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注。
不少學生學習語文精力花了許多,效果卻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應該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學會怎樣發展自己。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什么,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教學就是要“讀”占鰲頭。新課程注重了語文學科的特點,改變了按語言知識體系構建語文教學系統和過分強調語言知識教學與訓練的傾向,而特別強調了誦讀,強調積累感悟和熏陶,也就是要求“多讀”。在語文教學中,只有通過讀才能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學貴有疑,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我們總擔心學生不會提問,事實上一旦學生思想的火花被點燃,學生會提出很多的疑問,但有時也會出現學生的問題亂飛,提的問題不著邊際。這時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如:提出一個你不認識或不理解的生字或生詞?在詞語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之處?為什么用這個詞語?換個詞語可以嗎?……也可以引導學生向老師發問,往往一個有價值、有意義、有趣味的問題,能激活學生無窮的思維空間,學生隨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個敏感的問題適時出現能刺激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活躍區”
課堂上我要求學生聽老師講課要會聽,同時又要聽會,處理好聽、思、記三者的關系。在傾聽同學的發言時,要認真傾聽。在傾聽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問題,同時又可以彌補自己知識的不足之處。如有不同的意見待同學講完之后再舉手回答,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小學語文教學需要一個不斷參與和實踐的過程,學生只有親身參與了,去看了,聽了,想了,那些感受到的事物和知識才會慢慢地豐滿具體起來,生動鮮活起來,最終成為自己的知識。要讓孩子們能像蜜蜂一樣博采眾“花”,教師就必須設計建設好的學習平臺,引導和幫助學生學好語文。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畫》一課時,為幫助學生加深對秋天的印象,課前可以組織學生秋游,帶著孩子們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讓學生在田野里邊欣賞金黃一片的稻谷,觀賞一碧如洗的天空,采摘火紅的楓葉,撫摸枝頭的碩果累累。再回到課堂,舉辦一次座談會,讓學生談談自己看到的秋天,然后再學習課文,并讓學生們用手中的筆畫出心中藍藍的天,金黃的稻谷和火紅的楓葉,不經意間學生將感情的認識與抽象的文字符號聯系在一起,將具體形象的事物與生動豐富的語言融為了一體。
小學語文實現了課堂的有效教學,體現的不僅是老師的教學水平,更為重要的是發展學生在語文方面的能力。高效的語文課堂是老師和學生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老師應極為注重學生在課堂的反應,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多變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