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連祥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二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道:“學生生理、心理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在教學時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泵恳粚W科都有自身的規律性,就低年級語文課來講,我認為在教學中應注重“五性”。
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過程,也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過程。贊科夫曾經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師上課時要使自己的“情”與課文的“情”融為一體,并把這種情傳導給學生,激起他們心靈的強烈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保虒W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雨點》這篇課文時,首先用飽含感情的導語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滴答、滴答,下雨啦!小雨點離開云朵媽媽的懷抱……”接著,這位老師又用輕柔的語音,和諧的節奏和優美深情的語調范讀課文:“雨點落進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覺;雨點落進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币幌伦泳桶押⒆觽儙нM了課文美好的情境中,孩子們也情不自禁地跟著讀起來。
愛因斯坦說過:“對于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發揮教材的優勢,努力挖掘其中包含的情趣。同時也要善于發揮自身的特長,用幽默、風趣、傳神的語言創設一個和諧、溫馨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愿望。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凹とぁ睒O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一位教師在教《標點符號的爭吵》一課時,將學生編成小組,讓每人戴上頭飾,扮演成不同志的角色,進行讀書、討論和交流,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不僅學得輕松,覺得愉快,而且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和極富創造力的想象得到充分的表現與發揮。
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教堂語言的形象性。不僅要準確簡練,通俗易懂,而且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運用繪聲繪色的講解,貼切形象的比喻,惟妙惟肖的擬聲,力求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把唷边@筆畫繁多,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難記,一位老師在教這個字時,先用簡筆畫法在黑板上畫了只燕子,讓學生觀察,然后領著孩子們“畫”燕子,最上面的就是燕子的頭,中間的“口”作燕子的身體,“北”相當于燕子的一對翅膀,最后再給燕子“畫”上剪刀似的尾巴——四點底。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變成了形象直觀的圖形,把單調乏味的寫字變成了輕松有趣的畫面。孩子們在輕松的“畫面”過程中認清了“燕”字的字形,掌握了筆順和筆畫,輕松愉快,印象深刻。
此外,還可以運用恰當的目光、表情、手勢、體位等體態語言,投影、錄象等電教媒體,或實物演示、教學掛圖等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形象性。
首先是課堂的開放。足夠的學習時間和開放的學習空間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的根本保證。教師要有意識的拓展學習時空,打破課堂壁壘,注重課內外結合,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們不可囿于四十分鐘,更不可囿于一篇課文,而應該充分從社會、家庭、生活以及自身中挖掘可供學生學習的資源,把教學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引領著學生將學習之根扎在廣袤的土地上。幫助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其次是思維的開放,教師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養成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應答或復述課文時變換敘述的方式;分析問題運用直觀思維;敢于對教材及教師的講解提出異議;大膽發表獨立見解;積極尋求其它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的意識等等。要重視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獨特體驗。閱讀課文的過程,實質上是讀者對讀物的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對于同一段內容,不同生活經歷,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們要“蹲下身來”充分尊重他們的見解與觀點,切不可強求統一,而應與學生“商量、商量、再商量”,引導他們讀出自己的感悟。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習空間創設高效課堂。
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各種各樣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所學的語言經常得到運用。如通過復核課文、講故事、討論交流、人際交往、寫話練習、課本劇表演、做小導游、辦手抄報等形式,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語言。如《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在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課文之后,讓他們演一演這三種不同的昆蟲:“請你做其中的一種昆蟲,說一說自己的遭遇,好嗎?“孩子們一個個邊說邊演,有的孩子高高地展開自己的小裙子,自豪地說:“我的翅膀特別大,當大風來的時候,我一點兒也不害怕,用力的撲扇著我有力的翅膀,飛到安全的地方?!庇械淖プ∽约旱囊滦湔f:“我的翅膀比較小,我弱小的身體怎么經得住大風呢?”然后我又請他們上臺進行表演。孩子們在活潑的表演,生動的敘述過程中,將課文的規范語言內化為了自已的生活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