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茹
烏魯木齊市第五十九中學
隨著當今21世紀的高度發展,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國對學生的品德素養發展做出要求。這就不僅簡單要求人才的知識與技能,還同時對其思想道德品質與品格做出要求。
《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性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的特點。”工具性即指英語課程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與基礎英語知識的培養作用,即綜合語用能力的培養作用。在當今國內與國際社會,工具性顯然已不能完全滿足各界對人才的需要。
小學階段的孩子尚處在身體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也都在不斷形成與發展的進程當中。兒童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有序性與可塑造型,孩童在這一關鍵階段接受的道德信息都將對孩子產生重要影響。
一個學校是否有健全的德育評價體系與制度,決定了它德育工作有效性與所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高低。經研究發現,當前學校整體辦學理念參差不齊,片面追求“升學率”,迎合家長的成績要求,忽視學生品格與道德情感教育,嚴重阻礙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展”。
由于學校德育工作體系與制度的諸多不完善,學校教師的德育實施意識也相應地難以強化。各個學科都存在德育的良好素材與教育契機。此外由于各校條件約束,學校教師接受德育培訓的機會稀少,這就決定了教師德育能力的落后性。
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學本應豐富多彩。但膚淺理解下的德育往往浮于表面,實際教學中的德育往往會體現得較呆板且難以產生好的教育效果。學校英語教材上包含的內在德育素材也未被充分挖掘。
學校是學生品格,道德情感,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形成與培養的重要場所。學校應提升德育分值在小學英語教學評價中的比例,并對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德育指導與定期培訓。道德評價適宜進行多次的定期的“形成性評價”。只有評價機制科學、有效、及時,學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在思想品格與道德品質等方面有長久的進步。
在當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大環境下,英語教師自身的德育意識與能力的提升,也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教師應時刻抓住學習計劃,在學校或教育部門的指引下多多參與德育培訓活動,增強自身德育工作能力與素質。
英語教材是英語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等道德情感教育內容。應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挖掘不同的豐富的德育內涵并加以有效實施。以下舉例來自人教版(PEP)教材第六冊:My new teachers(文明禮儀教育),My days of the week(惜時教育),What can you do(熱愛生活,熱愛勞動教育)。
(1)實施德育。小學英語學習者大多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愿意接觸新鮮事物。就這些特點出發,小學英語課堂適合運用德育相關游戲穿插展開,既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孩子學習知識積極性與效率,又能在“玩中學”。
(2)英語歌謠吟唱進行德育熏陶。一味的英語語言知識學習往往會顯得十分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盡理想。歌謠吟誦適時的巧妙加入,會使得學習效果與德育滲透功能大大增強。可自編chant進行德育滲透,但其本身大多包含了德育內容,如“no pleasure without pain”,等等,教師應當及時地充分地予以講解和滲透。
(3)借助英語故事與角色扮演開展德育滲透。英語小故事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教學元素,它往往不僅僅涵蓋了相應單元的目標語言知識,還具備知識拓展的功能。如在小故事中恰當地滲透德育,并加以有效的滲透,其對小學生思維品格與道德情感的教育效果將十分明顯。
本文就小學英語課堂德育有效性方面的問題提出以上針對性教學建議。對于當前功利化教學現象,小學英語課堂應當積極地謀求改變,為小學生未來擁有更加良好的道德品質做出應有的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