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璟
河北省霸州市第二小學
現代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認知學習方面更注重主動性的學習。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動性的顯現首先要在思想上對語文學習的認同感。在大量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相應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情況研究提出相應的指導策略,如情境設置策略、活動參與策略、反饋調節策略等。這樣我們的理論研究才更有實踐指導意義。
指導小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應從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實際出發。因為他們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一般形象思維和初步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這就是說,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具體的形象的知識,所以對小學生的學法指導,不是進行抽象的講解,而是應結合具體內容的學習逐步進行滲透。
為了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首先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對此,我不是要求學生去背解釋,而是要求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和段落,聯系上下文,知道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即使學生通過查字典了解了詞、句的本義后,我也總是再要求學生聯系課文來理解這些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然后,啟發學生通過想象體會詞句所描寫的意境,通過與同類同語的比較,體會這些課文運用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
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掌握了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學習《井》一文時,課文中“啊,這些星星,離得多遠!多遠!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學生通過閱讀發現了“多遠!多遠!”后面用感嘆號,而“多深?多深?”后面用問號,議論道:前一句是感嘆號,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問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嘆星星離我們很遠,后一句在猜測這井水到底有多深。問題是“發現”的前提,他首先發現了標點符號運用的不同,通過思索,運用已掌握的有關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能力,繼而發現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義,進而達到對句意的頗有深度的理解。這樣學習,就有了“交流”的內容。因此,我常要求學生在學習新課時,想一想與學過的課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課在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容上有哪些特別的地方,并對此提出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提問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而且教師自身的思維首先應具有創造性,應以創造者的身份進入設置課堂情景中去,為學生創設敢想敢思的創造性學習的良好情景。
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對草原的描寫“那些小丘的線條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輕輕流入云際”創作一幅圖畫。學生邊讀課文邊蘸綠色顏料作畫,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他們通過顏色的“涂抹”體會到小丘的“柔美”,通過色彩的濃濃,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礎上,我又以生動的教學語言形象地描述了草原的美景,小丘的線條是那樣的柔美,特別是羊群在小丘下活動,真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的大花。學生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麗之中,思維處于積極、興奮狀態。這時,教師提出要求:同學們能根據圖畫,想象出羊群在草原上的美嗎?請分別用比喻句來描述。此時學生已有了創作的欲望,都能大膽想象,積極思維,用自己的言語表達。有的說:“羊群像朵朵綻開的白色大花。”有的說:“羊群像一個白絨球在滾動。”還有的說“羊群像雜雜白云在飄動”等。這樣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得到了盡情的發揮,創新的欲望也得到了充分調動。
小學的語文課本所選的課文無論寫景,無論敘事,都是非常美的。新課伊始,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把學生帶到一定的境界中去,使學生置身其中。這樣就可以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就可以被充分地利用起來,并處于興奮狀態。在接受、學習語文知識時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課開始是上好一節課的重要環節。情境設置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新知識的呈現。把知識和問題通過情境的藝術渲染呈現給學生,造成懸念,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機。比如,我在教學《小蟲和大船》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你們見過書本里因時間長而受潮生出的小蟲嗎?(學生一臉茫然,因為平時沒留意。)那你們見過最小的蟲是什么?(學生異口同聲:“螞蟻”。)老師告訴你們書本里的小蟲比螞蟻還要小幾十倍,(學生張著嘴表示驚訝。)就是這么小的小蟲,卻把一艘堅固的大木船破壞了。(學生“啊”的一聲,更驚訝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學生興趣昂然,進入課文的學習。)二是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只有消除對立、冷漠等不良人際關系,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建立起和諧環境,學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在這一方面堪稱楷模。李老師在《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情境教育》一書中,詳盡地敘述了自己的情境教學研究、實踐歷程。在情境教學中情境教育通過藝術的直觀與老師的語言描繪,連同老師的情感,創設一種美、智、趣的教學情境,并與親、助、和的人際情境交融在一起,使兒童走進這樣的課堂就覺得親切,輕松愉快,就特別想參與或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以至達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境界。學生處于這樣的氛圍中,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就更積極了。李老師把情境教學的操作要素,概括為5條:以“美”為突破口;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當然,我們的這個策略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有李老師的那種敬業精神。
通過以上幾點的體會,說明了要發展學生在語文中的主動性,教師要熱愛學生,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覺發展以學生創新為核心的教學主體人格,這樣,教師的教學才會充滿新意,才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使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喜愛語文,學好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