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唐山市第十八中學
德育工作一直是各階段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每一天都在為更好的進行德育教育而努力。中小學作為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陣地,班主任教師作為德育工作開展的中堅力量,發展創新德育工作就變得更為重要。
自古至今,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的中華民族就十分重視道德禮儀教育,講文明、懂禮貌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言談舉止、行動坐臥皆有其規范。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要從“娃娃抓起”,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至關重要。
一直以來,我校一直堅持開展師生道德禮儀教育,使學生們都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同時,還注重引導學生從文明禮貌開始,從見面問好入手,從實際出發,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切實提升講文明、講禮貌、知禮節、守禮儀的自覺性。
道德教育重在“養成”、重在“習慣”。必要的宣傳說教是不可少的,但如果只限于這個層次,則往往流于形式,“道理”講了一遍又一遍,卻并不能在學生心中真正的留有印象。因此,我們必須將理論付諸實際,讓行動證明和踐行理論。
基于這種認識,我們的禮儀教育是從“學校規定”開始,學校制定了 《中學生規范》。內容涉及到了從入校到離校整個期間,從愛護花草到校內不準騎自行車等等,非常全面。更重要的是,違反任何一條規定都有相應的懲罰措施,目的就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用小懲促養成。要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既需要“道德”說教,讓學生懂得“嚴于律己”,同時,也必須通過必要的、適度懲罰讓他們逐步樹立“規則”意識。
中國傳統社會是農耕文明,出于人們認知的狹隘以及交通工具等客觀條件的局限,社會交往的范圍較小,人們的活動范圍也較小。而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活動范圍、交往范圍越來越大。單單傳統道德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需要,比如交通規則,比如參觀科技館,比如與人交往應注意哪些值得注意的禁忌等,傳統禮儀規范是沒有的。有的甚至是與現代相反的,早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所以道德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加入最新元素,以適應現代公民素質教育的需要。基于此,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生動的現代化。
學校緊鄰205國道,交通較為便捷,但來往車輛較多。而有一部分學生出行交通規則意識較為淡薄,在公路上橫沖直撞,追逐打鬧,不懂禮讓。現代外出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到國外旅游也并不少見,可由于我們素質教育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出現了許多“有辱國格”的不文明游客,到博物館亂拍照,衣著不整,隨意坐臥,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等。我們針對這種現象搜集并播放了“公共文明大家談”視頻資料,以幫助我校師生提升現代禮儀規范。視頻播出后,學生們觸動非常大,看似不起眼的不文明習慣,不僅關乎個人的形象,有時候甚至還關乎“國家形象”。其實要改掉這些習慣并非難事,關鍵是要樹立 “現代文明”意識,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
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對青少年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意義非常重大,這是全社會的共識。問題的關鍵是怎樣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從哪里開始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我們的做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彰顯鮮明地域特色”。具體做法有以下兩點:
(1)以本地文化為載體,增強校園文化底蘊。
我班結合地域傳統文化開展了“愛唐山愛開平,家鄉文化一起學”活動以及“《弟子規》經典誦讀活動”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校園文化底蘊逐漸增強,而且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文化特色。學生們置身其間,優秀文化悄無聲息的滋養著孩子們的心靈、潛移默化地陶冶著孩子們的性情。
(2)整理家鄉歷史文化。
搜集了大量關于開平、關于唐山的資料,以家鄉歷史為線索,兼及一些中國與世界歷史大事。把家鄉的大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孩子們非常喜歡。孩子們學習之后肯定會受到無形的感染與熏陶,這對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操與“家國情懷”肯定起到具大的促進作用。
這些多姿多彩、風格迥異的活動,既攜帶著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寄托著先輩的智慧和經驗,又結合了現代公民道德育,在全校同學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象。對于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孩子們提起時,總是引以為豪,一臉驕傲的神情。我們在給孩子們講解知識時,不再覺得沒意思,反而態度認真,急于索取新的知識。孩子們自己的思想道德認識有了一定的提高,自身的素質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許多孩子從剛入學時的霸道、不講理、不安心,漸漸轉變到現在的安靜、講禮貌、愿意服務別人、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我校開展的一系列傳統教育活動,掀起了認識傳統,學習傳統,發揚傳統的活動高潮。大家在這個活動中,讀好書,背好詩,寫好字,說好話,做好事,成好人,一起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活動中重新煥發了生機。
德育教育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藝術,我們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只要懷揣著一份執著、真誠,積極投身教育實踐,必能使教育彰顯其本色。我們只要用真心去愛每一個孩子,他們一定會向我們綻開天真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