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興
農業保險是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過程中,受到意外事故、自然災害、疫病、疾病等造成經濟損失后能夠獲得賠償的一種保險。農業保險能夠讓投保農戶在遭受損失后及時得到經濟補償,盡快恢復農業生產,讓農民能夠更加從容的面對農業生產中的風險,對農民的生產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隨著2007年11月7日重慶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合川區開出賠付第一單,開啟了農業保險的發展之路。2017年計劃在全市30個區縣開展水稻保險220.9萬畝,玉米保險160萬畝,油菜保險32.7萬畝,馬鈴薯保險65萬畝,柑橘保險81.4萬畝,生豬保險400萬頭,能繁母豬保險60萬頭,漁業保險6萬畝;在21個區縣開展水稻收益保險12萬畝,生豬收益保險32萬頭,蔬菜收益保險5萬畝,柑橘收益保險8萬畝,青菜頭收益保險15萬畝,山羊收益保險2萬頭,較2016年增加試點區縣10個,增加保險品種1個。
據統計,農業保險目前共有190多個險種、近800個保險產品,在2007年到2016年的10年間,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到2.16萬億元,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保障,但農業保險仍然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補。比如: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只囊括了種子、農藥、化肥、等直接物化成本,沒有涵蓋土地流轉成本,如果沒有將這部分成本納入保險范圍,一旦遇到災害,經營主體可能面臨破產的風險。
《重慶市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暫行辦法》中對于補貼范圍較為狹窄,只包括能繁母豬、育肥豬等少部分養殖業品種,以及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種植業作物,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特色農產品的補貼險種很少,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其次,目前的補貼審核程序復雜,補貼過程漫長,降低了補貼資金的撥付效率,影響保費補貼的使用效率。
目前農民對于農業保險的意義和作用以及相關政策了解還不夠,農業保險意識較為薄弱。一是保險機構開拓市場不夠深入,對相關農業保險知識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大,農民保險知識的普及程度較低;二是,政府缺乏專門的保險咨詢與宣傳部門,只有在開展投保宣傳工作的時,政府相關單位才會組織一些業務員進行咨詢服務,和保險機構宣傳配合較少。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關于農業保險的專門法律規范,如果保險公司的經營業務得不到統一的規范,會
造成農業保險發展滯后。至今重慶相關政府部門出臺了《重慶市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實施細則》、《重慶市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暫行辦法》等條例,但不夠細化具體,對于農業保險的經營方式、財政補貼、保障范圍及程度及優惠措施還需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進一步探索。
為滿足新形勢下農業風險的發展需求,保險公司應當加大農業保險產品的保障力度,擴大保險責任范圍,提高賠付標準、降低理賠條件,結合當地農業的風險特點、分布以及經營情況情況設計出更多貼合實際需要的農業保險產品,并及時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呈現出了新特點、新風險和新需求全面升級農業保險產品。
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針對重慶當地農業的發展情況合理確定補貼范圍和水平,及時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特色農產品的補貼制度,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優化補貼審核程序,縮短冗長不必要的補貼過程,提高補貼資金的撥付效率和使用效率。
為提高農業保險知識的普及程度,增強農民的保險意識,政府與保險機構應當互相配合,加大農業保險宣傳力度,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參與普及農業保險知識的相關工作,幫助農險工作人員培訓業務知識,通過保險政策與典型案例的講解,加強農戶的保險意識;另一方面保險機構通過發放宣傳資料、開展宣講活動、借助村民會議等方式,加強對農戶相關法律政策的宣傳,提高農民參保積極性。
世界多個國家均建立了農業保險制度,希臘、加拿大等國由政府成立農業保險公司進行經營;美國則采取政府主辦保險公司經營的方式;日本采取的是農民互助合作組織經營政府補貼的形式。為推動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政府應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法律規范,結合自身國情建立關于農業保險的基本法,重慶也應在此基礎上研究出配套的發展規劃和規章準則,推進當地農業保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