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杞
道德和法律都是用來約束調整人民群眾行為的社會規范,作為維持社會治安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加強對二者沖突之間的研究,推動二者消除矛盾,相互融合。道德是從內心和社會輿論對社會群眾起到約束行為,而法律則是采用強制性,確定社會治安的穩定。隨著國家法治化程度之間加深,道德和法律之間的沖突越演越烈,只有正視二者的矛盾,才能夠全面解決二者中存在的問題。
法律和道德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的多元化,道德在遠古時代的發展中形成了統一的固定的道德,因此對法律的需求較低。但是隨著社會階級分層,道德也逐漸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不同階級的人群的道德產生了較大分歧,也出現了各不相同的道德觀念,對同一事物上產生了不同的看法,直接導致道德和法律發生沖突。而國家發展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建立,利益之間的不平衡性被加強,進而導致道德和法律之間的沖突加劇。打比賽股道德和法律之間的沖突具有相對性,通過沖突推動二者的發展,從沖突才能夠走向融合。
在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傳統社會中過分重視道德的作用,以道德作為法律和政治的基礎,讓人們對法律的作用產生曲解,認為法律僅僅是一種工具。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依法治國的理念的提出和應用,法律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對道德主義產生強烈的影響,但是這種沖突,并不是對道德、法律任何一方的分化,二者之間的沖突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必然產生,也是客觀存在的。道德和法律的融合也要基于沖突矛盾的基礎上,不然對法治目標的具體思想造成影響。
立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根據道德進行制定明文條例的過程,也是一個道德篩選的準則,將一些重要的道德上升為法律。國家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道德繼承了優秀的歷史文化的同時,也發生了變化,國家經濟社會不斷的發展進步,道德也要進行不斷的發展,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要和政治經濟制度相互適應的同時,要全面的進步和發展。將基本的道德規范,通過立法轉變為法律規范,在完善國家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全面落實社會公德。現階段國家已經建立了關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道德等多個方面的相關法律,但是還需要不斷的完善。比如,關于公共場所的環境秩序道德,以及見義勇為和見危不救這兩個方面的道德內容,也應該經過立法程序,確定主要內容。
在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還要依靠國家的強制性保證道德和法律的融合,從古至今,任何朝代都離不開法律的力量,道德的建立作為一種“軟約束”,而國家的法律就是“硬管制”。法律的強制性作用對人的威懾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法律的基礎上,彌補了道德規范缺少約束力的問題。在西方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認為法律不能夠干涉道德,但是隨著個人本位思想的弊端逐漸暴露,法律介入道德的理論被提出,美國直接給道德制定法律規范。中國也可以如此,比如,采用獎勵性手段推動國家的道德水平全面提高,對違反道德義務的行為進行懲罰的同時,對于拾金不昧、見義勇為的行為進行表彰,給予物質獎勵,引導人們向其學習,從根本上建立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并且要從國家做起,公正執法,嚴懲不道德的行為,讓公民對道德行為產生一種意識,比如將國家的審判公開,在公民心中建立社會責任心,也可以對國家的工作人員形成一種公民監督的體系,進一步強調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
國家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全面開展法律宣傳的活動,增加公民法律意識,在貫徹法律的過程中形成道德基礎的建設。部分群眾對法律的遵守來自于內心對法律的畏懼,而非對法律的認同,這種不敢為的建設,存在較大的隱患。但是如果群眾從內而外的對法律產生認同,用高的道德標準約束自身的行為,那么社會的發展就會日益和諧,這也是人類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自愿接受,不是法律法規和國家強制能夠實現的,要全面加強對道德的宣傳和教育,從學校開始,加強道德品質教育,通過加強德育教育,在國家的下一代建立起良好的道德標準。除此之外,還要將法律意識和道德理念相互融合,比如,國家可以制作道德小短片,放到地鐵、公交車等人流量較大的地區進行輪播,逐漸轉變群眾的想法。道德上的自律是法律的基礎也是最高的法律管制。人的法律和道德意識直接決定人的行為,開設良好的法律道德建設活動,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措施。
綜上所述,道德法律之間的完美融合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想要構建友好平等的社會,就要通過各種手段讓道德和法律本來的作用得到強化,規范群眾行為,才能夠真正的構建安定社會,讓國家在社會穩定的基礎上,加快經濟水平的建設。因此必須全面推動道德和法律的融合,減少沖突的產生,真正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根本目標,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趙偲雨.論道德與法律的沖突與融合[J].法制博覽,2016(15):110.
[2]吳士玲.道德與法律的沖突及融合研究[J].教師,201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