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春
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是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模式,該模式一提出,就得到了廣泛關注。社會工作是“三社聯動”的核心,其實質載體就是各類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截至2016年,社會工作發展第一個十年,全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6600多家,廣東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1163家,中山市社工服務項目50個,民辦社工機構45家。主要分布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區建設、減災救災等多個領域,其在參與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眾基本需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是,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開設時間較短,自身能力建設欠缺,民眾對社會工作機構認知度不高,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也面臨著內外部治理環境的雙重挑戰。在這種大背景下,為完成組織使命和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加強能力建設是必由之路。
本研究試圖立足中山市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系統了解其能力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發掘我市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自身優勢和珠三角區域、政策優勢,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建設途徑,為我市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提供良好的借鑒。
關于社會工作機構能力建設的概念,本研究采用學者郭景萍(2015)的定義:社會工作機構能力建設是指根據機構的宗旨、目標和發展戰略,以及所處的環境,在機構發展和經驗的積累中,對機構及其員工在解決社會問題、實現目標和愿景、治理機構、滿足機構可持續發展方面所需要的能力進行培育的過程。為此,本研究將社會工作機構能力建設分為四個維度:社會互動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專業服務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體見下圖)。
截止2017年6月,在中山市民政局注冊登記的社會工作機構61家,這些機構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對61家機構負責人進行問卷調查,并從中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調查的可行性和調查結果的時效性的12家機構進行深入訪談。對于運用問卷法收集的資料,運用SPSS專業統計軟件進行單變量和多變量分析。對訪談資料主要采取情境分析法,將資料放置于本研究所處的大背景中,對受訪者的表達進行描述性的分析。
1、機構硬件設施和內部管理制度逐漸完善
從調查結果看,經過7年發展,中山市社會工作服務機構80%以上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大部分機構有比較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包括財務管理、人事管理、激勵機制、服務監督、信息公開、人員培訓、對外宣傳、督導和固定的領導層)。少部分機構的內部管理制度一般或者某些方面(主要是信息公開制度、服務監督制度)還不完善。從社會工作機構設置來看,絕大部分都設置了理事會(占95.24%)、監事會(占61.9%),只有很少社會工作機構沒有理事會和監事會(占4.76%)。可見,社會工作機構的機構設置比較健全,大部分社會工作機構按需要設置了理事會、監事會。
2、持證社會工作者數量位居省前列
中山市民政局通過鼓勵從事社會服務的在職人員通過考取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的方式,提高持證人數。截至2016年年底,中山全市共有持證社工3889人,每萬人有持證社工12人,居全省第一。基本提前實現中山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十三五規劃綱要(2016-2020年)。從2009年中山市開始試點實施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發展社會工作來看,短短7年,持證社會工作者數量從188人增加到3889人,增加將近4000人,增加20倍。
1、社會工作機構建設不均衡
目前已經承接服務的社工機構20多家,在中山市24個鎮區開展社工服務項目50個,還有部分機構成立后尚未有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在目前的33個大型社會工作服務中,由15個社會工作機構承接,這幾家機構成立時間較早,80%的機構是在4年前成立的。5大機構(心苑、揚帆、啟創、志遠和益群)承接了67%的綜合服務。成立較晚的機構和自身沒有服務項目的機構在政府購買服務競標中甚至不符合條件,從而造成有的機構越來越強,有的機構沒有機會承接服務,機構本身發展不均衡。
2、與其他社會組織相比,機構自身能力建設薄弱
目前,中山市有61家社工機構,但真正的優質社工機構不多,大部分還是規模小力量弱。中山市社會組織具備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資質目錄的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只有13家,占中山市社工機構的 21.3%,近80%的社會工作機構在自我內部管理方面,能力欠缺。另外每年的社會組織等級評估,是對社會工作機構能力的一次綜合的、客觀的評估。在已接受社會組織評估的12家機構中,5A級1個,占8.3%;4A級5個,占41.7;3A級6個,占50%。等級評估是對社工機構自身實力的一個證明。
針對目前大部分社會工作機構生存嚴重依賴政府資源的問題,可通過參與市場經濟獲得經營性收入,并將該收入根據組織使命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公益服務,也可推進社會工作機構向社會企業轉化,通過可靠、持續的經濟活動創造財富開展公益服務,增強組織“自我造血”功能,降低政府資源依賴程度。
針對社會工作機構專業人才短缺和實務服務能力不強,社會工作機構首先應該從物質層面致力于增強社會工作者對機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其次在精神層面,通過多種形式的團隊建設提升社工團隊合作。最后在制度層面,通過行政及服務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與執行提升機構工作效率,為機構專業服務能力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
作為行業組織,一方面應該制定社會工作機構行業規范,為內部管理制度規范、社會工作服務規范、社會工作評估規范等,供新成立的機構作為機構能力建設的參考。另一方面,行業組織應該呼吁購買方在購買服務時,不是所有的項目都設置機構服務年限、社工人數等門檻,使得小的機構連投標的資格都沒有,一些小的項目或者專業性要求不高的項目,可以有能力弱的機構承接。同時,定期舉行機構間的交流活動,通過機制化交流為社會工作機構的長效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
社工機構可以通過積極策劃一些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公益服務項目,加大對自身的宣傳,提升機構的形象以爭取更多形式的社會資助,積極開拓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同時,社工機構進一步深化機構文化,逐步摸索出適合機構發展的培訓和優化機制,打造更強團隊和可持續強、有影響力的品牌項目,拓展社工服務領域,進一步提升機構競爭力和影響力。
[1]王思斌.“三社聯動”的邏輯與類型[J].中國社會工作,2016(2).
[2]顧東輝.“三社聯動”的內涵解構與邏輯演繹[J].學海,2016(3).
[3]徐紅梅,伍幼林.國內社會工作者的基本現狀及能力建設研究[J].城市問題,2010(9).
[4]郭景萍.社會工作機構的運作與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5]劉君.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能力建設問題研究——以濟南山泉社會工作服務社為例[D].濟南:山東大學,2013.